炎症性肠病的认识与治疗进展作者:蒋蔚茹来源:《上海医药》第05期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是一组不明因素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涉及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前者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因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炎症,病变重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后者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而以末段回肠及临近结肠为主,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现在认为是基因上易动人群对肠道共生微生物产生的过分的先天或后天免疫反映所造成的。近几年,随着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验证,炎症性肠病的诊疗与治疗又有了新的进展。1流行病学IBD在欧美国家多见,UC、CD的发病率分别为每年(2.0~14.3)人/10万人和(0.7~11.6)人/10万人。亚、非国家IBD较少见,据报道日本UC、CD的发病率分别为每年0.5人/10万人和0.08人/10万人。近年来,我国的IB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近期间文献报告了143511例炎症性肠病的患者(UC110121例,CD3391例),且后5年比前5年增加8.5倍。IBD发病的年纪高峰在20~30岁,男性和女性差别不大,这一点亚洲与欧美国家成果相似,但与欧美国家相比,亚洲IBD的临床病情较轻。欧美文献报告吸烟可加重CD患者的病情或与CD发病呈正有关,相反地,可减轻UC患者的病情或与UC发病呈负有关。在亚洲,有UC或CD家族史的患者极少。亚洲患者UC和CD的病变范畴和分布与欧美没有差别,CD患者肛周病变的发病率以及CD和UC肠外体现也同样相似。另有某些证据支持阑尾切除术与UC呈负有关。2临床体现IBD的临床体现与病灶的部位有关,普通涉及腹泻、腹痛、发热和粘液血便。腹泻为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的症状,另首先为便血与腹痛。中、重度UC患者普通含有全身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体重下降、发热以及贫血和低蛋白血症产生的一系列症状。CD患者普通没有血便,但是常有腹痛、腹泻、瘘管和肛门及肛周病变。UC与CD患者均可有肠外体现。肠外体现可涉及各个系统,最常见累及的器官为皮肤、口腔、眼、关节和肝胆系统。肠外体现可出现于肠道体现之前、同时或肠道体现加重后,与疾病活动度平行的肠外体现普通在治疗原发病后缓和。常见的皮肤、口腔体现有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非特异性皮疹和口腔阿弗他溃疡。眼部体现以巩膜炎、葡萄膜炎最为常见。关节病分为外周关节病和中轴关节病。外周关节病又分为I型和Ⅱ型,即寡关节病和多关节病。中轴关节病体现为骶髂关节炎和脊柱炎。常见的肝胆系统肠外体现有非特异性脂肪肝、胆石症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3诊疗3.1IBD的诊疗内容完整的IBD诊疗应涉及疾病的临床类型、病变范畴、严重程度、病情分期及肠外体现和并发症。对IBD的诊疗越完整越有助于更加好地选择治疗方案和评定预后,中国最新的IBD诊疗规范共识意见中对此作了具体介绍。UC与CD的分型,现在应用较广的是世界胃肠病工作组大会报告的克罗恩病蒙特利尔分型(表1),而溃疡性结肠炎的蒙特利尔分型为:E1直肠炎,E2左半结肠炎和E3全结肠炎。UC严重度,推荐Truelove与Witts分度,即轻、中和重度;活动性推荐Sutherland活动指数0~3评分。CD严重度与活动度关系亲密,推荐Harvey-Bradshow活动指数作临床评分。3.2UC与CD的鉴别UC和CD的临床体现、内镜与组织学检探查所见都有明显不同。其中组织学上的裂沟、瘘管、肛门病变、穿壁性炎症与非干酪样肉芽肿最具鉴别价值。血清标记物中以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与抗酵母菌甘露糖表位抗体(ASCA)监测最为成熟,前者在UC有70%~80%呈阳性,而CD仅5%~10%阳性;后者在CD的阳性率为60%-70%率为,而UC仅10%~15%阳性,两者联合检测能够将诊疗UC的特异性提高到90%以上。3.3IBD诊疗技术的进展在内镜技术方面,色素和放大内镜的应用、胶囊内镜和小肠镜的推广使IBD的诊疗更为精确和及时。应用色素和放大内镜能够观察到隐窝的变形与破坏,黏膜绒毛样与颗粒样变化。其隐窝肿大、破坏和融合特性对早期UC诊疗极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可取代组织学检查。胶囊内镜是以色列科研人员于8月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内镜,是继硬式内镜、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