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25年树突状细胞瘤苗的制备和临床应用进展VIP免费

2025年树突状细胞瘤苗的制备和临床应用进展_第1页
1/8
2025年树突状细胞瘤苗的制备和临床应用进展_第2页
2/8
2025年树突状细胞瘤苗的制备和临床应用进展_第3页
3/8
树突状细胞瘤苗的制备与临床应用进展邹征云刘宝瑞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鼓楼医院肿瘤科,江苏南京210008[摘要]树突状细胞瘤苗可诱导荷瘤动物的保护性抗肿瘤免疫应答反映,这一发现使肿瘤治疗领域倍受鼓舞。本文综述肿瘤免疫治疗中树突状细胞瘤苗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核心词]树突状细胞/免疫学;癌症疫苗;综述文献[中图分类号]R730.51AdvancesinthePreparationandtheClinicApplicationofDendriticCell-BasedTumorVaccinesZouZheng-yun,LiuBao-rui.DepartmentofOncology,NanjingDrumTowerHospital,FacultyofMedicine,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08,China.Abstract:Dendriticcell-basedtumorvaccinescaninducetumormodels’protectitiveantitumorimmunity,andtheseinspireus.Thispaperreviewscurrentadvancesinthepreparationandtheclinicapplicationofdendriticcell-basedtumorvaccinesfortumorimmunotherapy.KeyWords:dendriticcells/immunology;cancervaccines;reviewliterature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简称DC,是体内最有效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PC),通过MHCⅠ、Ⅱ类途径将外源性抗原呈递给CD3+CD4+及CD3+CD8+T细胞,诱导机体产生抗原特异性CTL,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通过IFN-γ等细胞因子的分泌而克制肿瘤血管生成;同时激发免疫记忆保护,在宿主再次受到肿瘤细胞攻击时发挥保护作用。有关DC的研究国内已有多篇文献综述发表,但集中叙述DC制备过程优化及临床应用进展的文献却较缺少。本文将近年来有关树突状细胞瘤苗制备中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最新进展作一综述。1DC的基础研究1.1DC的来源、分类及制备技术体内大多数DC来源于骨髓,由骨髓进入外周血,再分布到脑以外的全身各个脏器;数量极少,仅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1%以1下。现在,DC能够从外周血或淋巴组织(如淋巴结、淋巴液、脾脏)中直接分离获得;亦可从骨髓、脐血或外周血中CD34+前体细胞、PBMC中CD14+或CD14-前体细胞经培养获得。其中,CD34+前体细胞培养过程中需加入GM-CSF及TNF-α;CD14+前体细胞培养过程中需加入GM-CSF及IL-4;CD14-前体细胞培养过程中必须加入GM-CSF、IL-4及TGF-β。直接分离或从前体细胞经培养获得的DC绝大多数是不成熟DC(imDC),1[第一作者介绍]邹征云(1972-),女,江苏姜堰人,主治医生,硕士硕士,重要研究方向是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其表型为CD3-,CD11-,CD14-,CD16-/CD56-,CD19-,CD33-,CD40-orlow,MHCⅠ+,MHCⅡ+,CD80low,CD83-,CD86low,CD45RA+;imDC体外激发混合淋巴细胞反映(MLR)的能力较弱,但含有极强的抗原内吞、加工解决能力。当imDC在摄取抗原或接受到某些刺激(重要是炎性信号如LPS、IL-1、IL-6、CD40L、TNF-α等)或在单核细胞条件培养基(如AIMV)中培养可分化成熟;成熟DC(mDC),其MHCⅠ、Ⅱ类分子、辅助刺激分子、粘附分子的体现均明显提高,如B7-1(CD80)、B7-2(CD86)、CD58、ICAM(CD54)、CD40、与溶酶体相连的膜糖蛋白(LAMP)等;其中,CD1a+,CD11c+,CD83+是DC成熟的标志。DC在成熟的同时发生迁移,由外周组织进入次级淋巴器官,在此激发同种混合T淋巴细胞反映;mDC抗原摄取、加工能力大大减少。1.2DC与细胞因子及细胞表面分子之间的互相作用1.2.1DC与IL-4/GM-CSF:IL-4/GM-CSF是从小鼠骨髓途径制备DC所必须的重要的细胞因子。动物实验证明采用rGM-CSF/IL-4持续注射,每天10μg,共注射7天。成果:小鼠脾脏中DC的总量增加了5.7倍,CD11+DC增加了2.7倍;髓系CD11c+/CD11b+DC及淋巴结中CD11c+/CD8α+DC的量亦有所增加;产生的DC重要集中在T细胞富集的白髓区。IL-4/GM-CSF联合体内注射是诱导产生大量功效性DC的有效办法[1]。1.2.2DC与IL-13:Goxe等[2]比较了有血清培养基RPMI1640及无血清培养基XVIVO及AIMV这三种培养基对DC的影响,发现AIMV培养基联合GM-CSF及IL-13是最佳的培养基,较AIMV培养基联合GM-CSF及IL-4或其它培养方式能够获得更多、更成熟、表型更稳定、更能有效刺激自体及异体T细胞应答反映的DC。因素可能是IL-4可促使Th0向Th2分化,而Th2对DC的形成有克制作用。IL-13却不同于IL-4,它只作用于DC表面的IL-4Rα,对T淋巴细胞无影响。1.2.3...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2025年树突状细胞瘤苗的制备和临床应用进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