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节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一、概述〔一〕概念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状况下,由于心脏收缩或舒张功效障碍,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所需的一种综合征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以及组织灌注缺少为重要特性,又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二〕病因:1.原发性心肌损害①心肌病变:心肌炎、心肌病、心肌纤维化等。②心肌缺血:冠心病、贫血、低血压。③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糖尿病心肌病、维生素B1缺少④2.心脏负荷过重①压力负荷过重:高血压、主动脉狭窄、肺动脉高压等。②容量负荷过重:各瓣膜关闭不全,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伴左向右分流。〔二〕临床类型1.根据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以慢性居多。2.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3.根据有无舒缩功效障碍分为收缩性心力衰竭和舒张性心力衰竭。4.对已有心功效不全,射血分数降至正常下列而无临床病症者称为无病症性心力衰竭。〔三〕心力衰竭的常见诱因感染、心律失常、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妊娠与分娩、过分体力活动、情绪冲动、气候骤变、血容量增加等。〔四〕心功效分级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1928年制订的,美国心脏病协会〔AHA〕1994年修订的原则,将心功效分为四级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不引发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病症,日常活动可引发上述病症。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病症,轻于日常活动可引发上述病症。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可有病症,体力活动后加重。〔五〕临床分期ACC/AHA建议将心力衰竭分为4期:第一期心力衰竭易患期为有开展为心力衰竭可能的高度危险的病人,但没有心脏构造性病变的病人;没有出现心力衰竭病症和体征。第二期无病症性心力衰竭期为有器质性心脏病,但一向没有出现心力衰竭病症的病人和体征。第三期心力衰竭期为有器质性心脏病,过去或现在有心力衰竭病症和体征的病人。第四期顽固性或终末期心力衰竭器质性心脏病严重,即使合理用药,静息时仍有心力衰竭病症,为终末期病人需要特殊治疗,例如机械循环装置、持续静脉使用正性肌力药品、心脏移植或临终关心。〔六〕治疗1.原那么1〕主动治疗原发病。2〕稳定心衰的适应或代偿机制:如拮抗神经内分泌的激活;避免心肌细胞的进一步坏死和左心室进行性扩大等。3〕缓和心室功效异常:如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排血量等。2.目的1〕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缓和病症2)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3)制止或延缓心室重塑,避免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4)减少死亡率3.办法:1〕普通治疗①改善生活方式,减少新的心脏损害的危险性。②去除或缓和根本病因。③去除诱发因素2〕药品治疗原则的药品治疗有4类药品:利尿剂〔呋噻米、布美他尼、氢氯噻嗪〕、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克制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福辛普利、培哚普利〕、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洋地黄〔地高辛〕。其它的药品有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肼苯哒嗪、酚妥拉明、硝普钠〕环腺苷酸依赖性正性肌力药〔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等。3〕心室再同时化治疗〔CRT〕心室再同时化治疗是通过植入右室及左室电极同时起搏左右室,通过多部位起搏恢复心室同时收缩,可改善心力衰竭伴心室失同时患者的心室整体功效,增加左室充盈时间,减少间隔矛盾运动及二尖瓣反流。二、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目的:配合治疗、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一〕护理评定1.评定患者引发心衰的原发病病史及治疗状况,本次引发心衰及心衰加重的诱因。2.评定患者现在的病症、体征: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水肿、尿量等;有无心脏扩大、颈静脉怒张、肝大、紫绀、胸水、双肺底湿罗音;与否有低血压状态及交替脉。2.评定X-ray、UCG、血气、血电解质、肝肾功效及血糖等3.评定患者心理状态:情绪不稳定、心情忧郁、焦虑不安、消极等。4.评定患者用药状况及疗效。〔二〕常见护理诊疗:1.气体交换受损:与左心衰造成肺循环瘀血有关2.体液过多:与右心衰致体循环瘀血有关3.活动无耐力:与心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