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地质实习报告姓名:何例春学号:100572班级:14地质工程学院: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一、庐山地质地貌概况:庐山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座落于江西省北部,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北接鄱阳湖,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500平方公里,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圣地。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高山流水形成了众多的激流和瀑布,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宋代诗人苏轼曾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庐山总占地面积500平方公里,重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地貌、地质剖面。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迄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一百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统计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性的历史统计。庐山含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山麓郡阳湖滨.遗留着末次冰期时由古季风环流产生的独特的风沙丘群。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及北美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特性有许多相似之处,含有全球对比意义,对研究全球古气候变化和地质发展史含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以伸展构造为主体,随着庐山出现的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构成了庐山地学景观的又一特性。受新构造运动作用,庐山孤山挺立,大构造巍峨壮观,小构造千姿百态。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十分出色,与世界标型变质核杂岩含有对比性,庐山南麓出露有25—18亿年前的早元古代“星子群”变质杂岩地层,载入了《中国地层典》。构造运动、冰川侵蚀、流水三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复合地貌景观,是庐山地学上的另一大特性,它与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一起构成了庐山一幅雄、奇、险、秀的绚丽画卷,体现了庐山地学景观极高的美学价值。2.庐山形成因素: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构成。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了沉降的过程。大概在10—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在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砂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固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次的上升,过程以下: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后下沉—晚奥陶世上升—后下降—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边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边相对下沉,并且产生鄱阳湖。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因此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为最高。二、实习时间:.06.06——.06.09实习目的:普通地质学野外教学实习是地质工程专业学生教学计划中重要的构成部分,是将《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等多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一次综合性教学活动。首先,它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习,是在学习了地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贯彻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办法,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释实际问题,增强感性知识。另首先,是学生实际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理论来源于实践,对野外获取的第一手地质调查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综合、深化地理理论水平。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实习现场的实际,加以验证和拓宽,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开拓视野,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如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识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为毕业后来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实习理解了有关地质现象及其解决问题;学会实测地层剖面、统计、描述观察点,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形成因素,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