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陆蠡: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初读课文初读课文1.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你能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吗?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2.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3.哪一段或哪几句特能打动你,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写作思路赏绿(1~7)囚绿(8~11)放绿(12~13)思绿(14)情感变化喜爱留恋无比的喜悦爱怜尊敬祝福怀念期盼抒情线索品读课文品读课文1.读一读你最喜欢的语段或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品读第10、11段①这两段对被“囚”的绿的描写主要运用了那种修辞手法?怎样表现绿藤的“固执”?这样写有什么用意?②作者因爱绿而囚绿,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绿。这两段写出了在“囚绿”过程中作者复杂的心理状态,试谈谈你对作者看似矛盾的心理的理解。作者因爱绿而囚绿,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绿。作者无法改变绿藤的“固执”,甚至为它的“固执”而“恼怒”。这里的“恼怒”,并不是作者对绿的感情发生了逆转——不爱“绿”了,而恰恰是爱之深,恼之切。“魔念”是作者对自私自利的心灵的自省。品读第12、13段③“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流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这段叙事除了交代提前离开北平,提前“放绿”的原因外,还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点明写作背景,看似简单叙事,而被迫离开故都的无奈和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皆尽含其中,突现出文章的主题。)④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体味这句话语言的含蓄优美。联系前文,由“绿友”到“绿囚”到“囚人”词义的转移,体现了什么?(由“绿友”到“绿囚”到“囚人”,称呼的变化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珍重”、“祝福”,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蓬勃向阳固执2.作者为什么要“囚绿”?绿色枝条在被囚住之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研读课文研读课文1.从第13-14段的字里行间,你发现作者写作本文时处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日寇入侵,华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希望、生命自由、光明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象征蓬勃向阳固执2.作者给文中的“绿”赋予了怎样的时代意义。托物言志总结课文归纳主旨《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文字。作者在这篇散文中讲述了他孤旅生涯中的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通过窗前的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给你什么顽强抗争的精神”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好。好。司马迁司马迁,受宫,受宫刑,却能忍受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心中有未完成的的《《史记史记》》。。张海迪张海迪,高位截瘫。,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课程。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