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快速默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再读课文,划分层次再读课文,划分层次1.再读课文,梳理出这篇课文先后说明的内容。文章首先介绍了物候现象;然后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接着介绍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接下来又介绍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说明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1.再读课文,梳理出这篇课文先后说明的内容。文章首先介绍了物候现象;然后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接着介绍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接下来又介绍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说明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2.依据上面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将本文划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2.依据上面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将本文划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合作探究,研读内容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第一部分夏夏秋秋春春冬冬2.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体现了时间的推移?2.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体现了时间的推移?3.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举了三个例子:杏花开了耕地,桃花开了种谷子,布谷鸟叫割麦插禾。4.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按时间先后顺序。耕地,种谷子,割麦插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5.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6.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的顺序,言之有序。1.文章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说物候应用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第二部分2.文章第五自然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现代三月的长城古代三月的长城第三部分2.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3.“首先是纬度”这一自然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4.“经度的差异”这一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5.“高下的差异”这一自然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芽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5.“高下的差异”这一自然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芽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