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全国卷老教材)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尚书》中称君主、诸侯、公卿大夫为君子;《诗经》中,除了具有德行的统治者称君子外,女性的丈夫也称为君子;而《论语》中,孔子称有德行的人都是君子。君子内涵的演变A.加速了王权与族权的分离B.折射出西周礼乐制度走向瓦解C.适应了大变革的政治需求D.体现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变2.汉武帝推行以察举制为主体的荐举取士制度,包括孝廉贤良以及异科。所谓孝廉,“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与孝廉相比,贤良更强调被举荐者在才能智力等方面的突出性或稀缺性。据此可推知,察举制在当时A.推动了豪强地主的崛起B.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C.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3.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的五凉统治者大都崇尚佛教,因而佛学繁荣;东晋政权为门阀世族秉持,因而玄学盛行;北朝诸少数民族政权为稳定社会而“推重儒家治道”。这一文化格局的形成A.缩小了南北经济的差距B.孕育着新的文化活力C.根植于特殊的地理环境D.取决于统治者的喜好4.唐律中规定,对官吏不依国家税法,“擅有所征敛”,要以“坐赃”或“枉法”论处。此外,对官吏在财政支出中的拖延行为也有“一日笞五十,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一年”的惩处规定。这表明唐律A.旨在保护小农经济的良性发展B.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C.杜绝了财政收支中的违法乱纪D.重视对官员行为的规范治理5.南宋朝廷多次下诏劝民种麦,并规定对这些旱地作物“毋收其赋,田主毋责其租”。种麦之后“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出现了“竞种春稼极目不减准北”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胡汉民族隔阂消除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重农抑商政策强化6.顺治元年,清廷仿照明制设四译馆,负责少数民族和周边属国文书的翻译事宜;康熙四十七年,清廷又在北京设立了内阁俄罗斯文馆,来为清政府培养通晓俄语的翻译人才;至雍正年间,负责培养拉丁文翻译人才的西洋馆正式成立。这些措施A.源于对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B.促进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C.体现天朝上国下的文化自守D.反映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7.《南京条约》签订后,纺织品进口税率平均由19.9%降至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降至5%以下。1845年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一”“松太(江苏松江府与太仓州)布市,消减大半”。1892年由镇江进口洋纱达8.5万担。1895年南通、海门两地,每日可销洋纱20大包,已合1万纱锭的产量。上述材料表明A.不平等条约签订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B.进口纺织品价廉质优受到消费者喜爱C.中国经济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中国近代产业与世界市场的深度融合8.自19世纪下半叶起,通过铁路进行扩张成为列强对外政策中的重要一环,铁路也自然成为列强侵略中国边疆的战略工具。清廷对于这一现象十分关注,也逐渐萌生自筑铁路的念头,于19世纪90年代将大规模修筑铁路定为国策。这一国策的制定A.抵制了列强军事侵略B.使得边疆得到充分开发C.有效缓解了边疆危机D.是应对边疆危机新途径9.民国初期,女子初等教育初步确立。1912年至1916年四年间女学生人数增长缓慢,但在1918年至1919年开始出现快速增长,1923年时更是比1919年增长了近一倍。促成这一时期女学生人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B.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扩大C.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10.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通令各大学开设中国通史为必修课。1938年,钱穆将其讲义编为《国史大纲》一书。他强调:“一国历史与文化实是民族赖以存在之基础,国史应成为一种国家和国民的教育,具备一定国史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