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只是一种凭借,注重能力训练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才能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语言训练“生活化”,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时,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所用的语言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语言训练题,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接受语言训练时,便会感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更是生活的需要,是为了完善生活,享受生活。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有很多交叉的部分,我们应该跨领域学习,充分与其它课程相结合,发挥语文课的工具作用。语文教学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课程强调了语文教育要回归生活,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书本世界”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世界即课本”。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性。从广义上讲,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本身。所以我们要用生活来解读课本,实现课本与生活的对话,从而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只有这样,语言才是活的,课文才是生动的,学习才是愉悦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任务。但这种教育应紧扣课文本身的教育因素,又必须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两者应该是水乳交融,而不应该是油水分离。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和端午张耒七嘴八舌话风俗_______<<端午的鸭蛋>>齐齐哈尔阳光学校李艳明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他的作品写家乡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语言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作品情韵灵动致远,风格清新秀异。端午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明确: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符贴五毒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风俗习惯:春节,我国城乡张灯结彩,常举行一系列喜庆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舞龙、舞狮、吃年糕等。年初一早晨人们相见,总要以"恭贺新禧"、"祝君如意"等来互相祝福。春节日期: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就是春节了。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4月5日左右。唐代杜牧风俗习惯:拜祭祖先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我国政府于1988年定重阳节为敬老节,每年九月初九,全国开展敬老活动,关心老人生活,请老人参加庆祝会,观看文娱演出等。民俗习惯:重阳节有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放风筝、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望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传,汉室皇帝汉文帝和元宵节有关。这位汉文帝是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时即位称帝的,而那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不过,这时的元宵节活动只是祭太一、游玩,并无张灯、放火的记载,汉室的另一位皇帝———汉明帝则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中秋节八月十五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