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事件的波澜目的1.领会什么是波澜。2.品味波澜的艺术效果。3.了解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4.注意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写出事件的波澜。一、导入下面这首诗据说是几个财主兄弟为其母亲祝寿时,请郑板桥写祝寿诗,郑板桥在寿筵上即兴写的。这诗用了“突转”的方法,给人一惊一喜、一张一弛之感。这个老妇不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养的儿子全是贼,偷来蟋桃献母亲。“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这是说客观事物本身就有许多曲折变化。现实生活中各种事件要发展,就会受到别的事物的制约和影响,以致产生许多反复、曲折。这反映在叙事性文章中也必然不是平推直进一帆风顺的。而且写文章必然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经常要因时因事因景而起伏跌宕。这变化的思想感情又必然使文章产生抑扬顿挫的变化。所以,叙事性文章的波澜,可以有多种创造途径,但概而言之,不外乎两方面:一是事件本身的曲折产生波澜,一是巧用表达技法兴起的波澜。而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所形成的波澜,其写作方法正如刘勰所论:或“随物而宛转”,或“与心而徘徊。”.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1.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客观性)2.“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阅读心理)怎么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曲折?1.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前提)2.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1)事与愿违法:事件的曲折体现在发展趋向上,让本该出现的某种结局,出现了另外的结局。(2)过程复杂法:虽然最终还是出现了期望的结局,但让它中途发生了种种变故,使过程复杂。人们常说:“文如观山不喜平”。故事情节之所以要有波澜、有曲折,不仅是为了扣动读者的心弦,产生引人入胜的悬念;同时也是由文章所要反映的客观对象棗社会生活或人物性格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所以,平淡的文笔,往往和作者思想的简单、贫乏有关;我们对于文章的曲折生动性的追求,以要以如何有助于达到作品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刻性为依据。《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的故事,正好用来说明这个问题:……公子刘琦来见。玄德接入。琦泣拜曰:“继母不能相容,性命只在旦夕,望叔父怜而救之。”玄德曰:“此贤侄家事耳,奈何问我?”孔明微笑,玄德求计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亮不敢与闻。”少时,玄德送琦出,附耳低言曰:“来日我使孔明回拜贤侄,可如此如此,彼定有妙计相告。”琦谢而去。次日,玄德只推腹痛,乃浼孔明代往回拜刘琦,孔明允诺,未至公子宅前,下马入见公子。公子邀入后堂。茶罢,琦曰:“琦不见容于继母,幸先生一言相救。”孔明曰:“亮客寄于此,岂敢与人骨肉之事:倘有漏泄,为害不浅。”说罢,起身告辞。琦曰:“既承光顾,安敢慢别。”乃挽留孔明入密室共饮。饮酒之间,琦又曰:“继母不见容,乞先生一言救我。”孔明曰:“此非亮所敢谋也。”言讫,又欲辞去。琦曰:“先生不言则已,何便欲去?”孔明乃复坐。琦曰:“琦有一古书,请先生一观。”乃引孔明登一小楼。孔明曰:“书在何处?”琦泣拜曰:“继母不见容,琦命在旦夕,先生忍无一言相救乎?”孔明作色而起,便欲下楼,只见楼梯已撤去。琦告曰:“琦欲求教良策,先生恐有泄漏,不肯出言;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赐教矣。”孔明曰:“‘疏不间亲’,亮何能为公子谋?”琦曰:“先生终不幸教琦乎!琦命固不保矣,请即死于先生之前。”乃掣剑欲自刎。孔明止之曰:“已有良策。”琦拜曰:“愿即赐教。”孔明曰:“公子岂不闻申生、重耳之事乎?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今黄祖新亡,江夏乏我守御,公子何不上言,乞屯兵守江复,则可以避祸矣。”琦再拜谢教,乃命人取梯送孔明下楼。孔明辞别,回见玄德,具言其事,玄德大喜。刘表之子刘琦因为继母蔡夫人持宠弄权,阴谋夺嫡,自己的安危受到严重威胁而向刘备、孔明求救。诸葛亮明明成竹在胸,有意帮助刘琦摆脱困境,但表面上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推却。刘琦为此动足脑筋。然而,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