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行绩效管理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大田县绩效办涂广森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明确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我国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求在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加大改革的步伐和力度。绩效管理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即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等原理和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政府在一定时期的效益和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要确实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在行政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就必须结合本地实际,转变思想观念、建立有效制度、细化管理指标、优化管理机制,建立科学、规范、民主的绩效管理体系。一、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绩效管理意识树立正确的绩效意识对于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行政服务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引导全体政府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绩效意识,形成良好的绩效管理氛围,关键是要正确理解绩效观。1、加强政府职能定位思考,形成正确的政府职能观。近年来,我国各地提出了要建立开放型政府、阳光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主张,政府职能实现了一定的转变,使我国政府向民主化、科学化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但这些理念尚未完全深入于全体政府机构的所有人员的大脑中,政府工作人员还受到封建社会的官本位、官僚主义和大政府等观念的影响。要树立强烈的绩效意识,要求政府加强将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工作人员的政府职能教育,使之深刻认识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性,提高实践政府职能转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意识,充分认识“无限政府”在管理内容和管理手段上的特点与不足及其对社会事务管理和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坚持办事效率和办事程序的统一,既要强调提高效率,更要重视加强宏观调控,简政放权,减少干预,变“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2、加强法制教育,形成依法办事的工作作风。依法行政,是我党治国理政的一项基本方略,是当今民主政治社会的主流,是科学绩效观应坚持的最基本原则,更是实现政府管理从“人治”到“法治”转变的基础。各级政府组织应把提高工作人员的依法办事能力纳入政府工作人员能力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定法规制度学习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明确具体内容、方法途径和保障措施,通过开展公务员培训,渗入继续教育等形式,使法制学习培训经常化、制度化。同时,还应该将依法行政、规范管理等方面作为对各个部门单位进行绩效考评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树立强烈的法制意识,改变传统管理观念,逐步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3、克服官本位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意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我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决定了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是我国政府工作的最根本目标。要大力倡导政府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始终把服务企业、1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作为为政之本,树立“凡是有利于发展和群众利益的事,一定要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多设路标、少设路障,多讲怎么办、不讲不能办,在服务群众中比奉献,在服务基层中比业绩”的服务理念,树立“公仆”意识和“群众”观念,变“官本”为“民本”,力图使绩效管理的理念深入每位政府工作人员的心中。二、加强领导,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制绩效管理工作的长期性、系统性和细致性的特征,迫切要求将其制度化、经常化和民主化。重点要推进三项改革,形成制度,长期执行。1、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对这些经验的借鉴和利用,有利于我们加快政府体制创新步伐,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度,完全打破政企不分、权力过分集中的传统型政府管理体制,打破政府垄断公共事务的局面,逐步将公共服务职能转交给社会和企业,确实当好“守夜人”的角色,指导、监督引导社会和企业在公共服务中更好地发挥作用。2、推进政府运作模式改革。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物质相对充沛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