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案资料范文分享先进记者的事迹材料先进记者的事迹材料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名利变得让很多人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理想,但总有一些人令我们感动,陈中华,一个不平凡的人,谱写着壮丽人生。“他不是我们‘树’起来的,是从庄稼地里长起来的记者”“深入基层采访,常常因在村里采访,没地方吃饭,饿上几个小时;常自己掏钱请基层的被采访者吃饭;常常因交通不便,走上几公里山路、土路;搞舆论监督受恶人威胁、围攻;采访途中患病而坚持采访完才回家治疗⋯⋯这些都是常有的事,也早习以为常,我认为就像任何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一样,这就是我们的职业特点。认识到这一点,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甜的。”——陈中华记者是个年轻人的行当,别人当记者都是从20多岁血气方刚时干起,而陈中华到大众日报当一线记者时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今年52岁的陈中华,长期在山东省作协所属文学报刊任中层干部,1995年起担任《作家报》副总编辑。1998年底,省级媒体整合,《作家报》并入大众报业集团。2003年,陈中华由《农村大众》进入《大众日报》。由于调查性报道出色,他通过竞岗方式进入了《大众日报》特派报道组,专门进行重大选题的深度报道。此后,他的视线一直没离开过农民、农村和各行各业基层的百姓。当记者,他就一个字:跑。他走出高楼大院,走向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为了一个题目,陈中华经常跑几个县城、几十个村庄,他采访之细、思考之深为同事所钦佩。精品文案资料范文分享“现在,很多年轻记者吃不了苦,采访要被采访单位派车接送,但陈中华从来不摆架子。在济南,他就骑着伴随了他十几年的电动车走街串巷采访;在济南以外,他就坐农民兄弟的摩托车,或者搭乘沿途的农用车下乡采访。”同事宋弢说。鲁西农民史朝旭是他的老朋友,陈中华每次去当地采访都要找他,史朝旭就用摩托车带着陈中华,一天跑两三个县、七八个村庄。“效率极高,这是乘轿车远不能比的。”陈中华说。陈中华的农民朋友多,有时采访结束就住在农民家里。不过,他从来不吃农户家的饭,在乡村地摊上买个烧饼、喝碗汤就算一顿。史朝旭说,自认识以来,就请陈中华吃过两次饭,一次是两人一起吃了6元钱的面条,一次是花5角钱买了两个烧饼。大众日报社考评委员会业务总监魏绪玉说:“陈中华的作品80%是农村题材。他关心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切身利益,他的心与农村、农民是连在一起的。”每当与同事或朋友聊天,陈中华的话题总是离不开农村困难群众、信访百姓、流浪乞讨儿童、失业者等特殊群体,对他们的生存状态满怀牵挂。社会救助站、信访局、儿童福利院这些地方都成了他的采访基地,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一次。先进记者的事迹材料有一次,陈中华去海边一个城市采访,无意中见到的一幕让他很震惊:4名民工用每月100元的价钱,租住着小岛上一个鲍鱼养殖看护窝棚。窝棚距海水仅十几米远,潮湿得墙面地面全是水。他说:“不走近他们,不亲眼目睹他们的生活状况,你无法想象在城市繁华风景背后,还有人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回去后,他写下了《住在城里的农村人》。这篇饱含感情的作品后来成为年轻人学习的范文。精品文案资料范文分享“陈中华不是我们‘树’起来的,他是从庄稼地里长起来的记者。”魏绪玉说。“我要活着,哪怕做个残疾人也好,只要能继续写稿”“当时,我甚至想:即使让我做个残疾人也好,只要能活下来,只要能继续写稿。如今我身体在一天天康复,回忆起来,做自己热爱的工作,反而有利于一个病人的康复。受这种心理支配,我的确没感到自己在大病康复期内干点工作有什么苦可言。”——陈中华2006年6月,正当陈中华干得起劲时,被查出患了鼻咽癌。“我蒙了,不想死,这辈子还有好多事没有干。还有好多农民提供的线索没有调查,自己的文学作品还没有结集出版,人生的好多目标还没有实现。就像做了一个噩梦,真希望醒来以后,这一切不是真的。”时至如今,回想起来那段难挨的时光,陈中华还欷歔不已。“我可能熬不过去了”“生不如死”⋯⋯在陈中华那个阶段的日记里,歪歪斜斜地写着这样的字眼。他已经拿不住笔。“手里没有笔,生命就如同一具空壳一般。”得知陈中华患病的消息,他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