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是呼吸的空气,信念是沙漠中旅人的饮水,信念是我们心中的太阳。信念支持着人生。信念坚定的人,为了它无怨无悔地工作,尽心尽力地奋斗,甚至甘愿洒下最后一滴鲜血。世上没有任何力量能拆散由信念黏合在一起的团体。共同的信念铸成的铜墙铁壁,可以抵挡各种打击和侵袭;共同的信念结成的长链,可以攀上峻山险峰。当然,信念也有正确和错误、伟大和渺小之分。青少年一代应以全人类的发展进步,以祖国的繁荣昌盛为自己的信念,认真刻苦地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促使信念变为现实。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6.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1.不图富贵要真理方志敏烈士被捕后,敌人用高官厚禄引诱他,用严刑拷打折磨他,但他毫不动摇。他说:“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了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却愿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稀罕舒适柔软的钢丝床,宁愿住在猪窝狗巢似的住所!不稀罕闲逸,宁愿一天做十六点钟的劳苦!不稀罕富裕,宁愿困穷!不怕饥饿,不怕寒冷,不怕危险,不怕困难。屈辱、痛苦,一切难以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这些都不能丝毫动摇我的决心,相反的,能更加磨炼我的意志!”2.千秋胜负在于理16世纪,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冲破地球中心论的观念,提出了太阳中心说,使人类在认识宇宙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由于他的新学识沉重打击了宗教神学,因此受到教会势力的反对,宣布他的学说是“邪说”,他的书是“禁书”,他本人为“疯子”。在如此重压下,哥白尼还是坚持真理、毕生不悔。他的《天体运行》一书,以他给教皇的一封信开头,他在信中说:“假使有一知半解的人,并无数学知识,而根据《圣经》这一段或那一段妄肆批评或者驳斥我的著作,我不但不预备答复他们,而且还要轻视这样无知的见解。”表达了哥白尼坚持真理、向宗教挑战的决心。1.高考哥——陈一天636、617、678、679,这是一个叫陈一天的男孩从2007年至2010年连续四年的高考成绩。陈一天,2007年第一次高考,报的是浙江大学,分数636,与浙大当年最低录取分持平。最后没有被录取。2008年他考了617分,被人大录取,但专业不好。2009年678分,被复旦大学录取,但最终没有进喜欢的经济专业。索性决定,再试一年。可是他一次又一次地选择放弃。正因如此,陈一天在网络上被称为“高考哥”。三次放弃是因为陈一天的“北大清华”情结。陈一天说,读初中的时候,他轻轻松松就能考得很好,老师同学都说他可以考上北大清华的。“估计我的‘野心’就是那时候培养出来的。”说起自己的北大清华情结,他笑得很爽朗。2010年,陈一天第四次参加高考,成绩是679分,这回填报的志愿是最想上的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但是北大在浙江的文科录取分数线是686分,这也就意味着他将再次无缘北大,不过陈一天说,他已经想通了,今年肯定是要去读大学的。[深度评论]三次放弃是对既定目标的高度明确,对学习意义的充分理解,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著。一个未涉世的孩子,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懂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如何去努力,更懂得在理想与现实面前如何去取舍,这是十分难得的情智。兴趣爱好、理想专业,社会求职、一生追求,这些不可兼得的事物是困扰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问题,陈一天能把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自己的理想追求理性地安排好,使自己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超出常人的智慧和远见。“我是去读书”,陈一天是这样回答劝自己放弃复读的父母的。一句话虽然简单,却道出一名学子对学习的深刻领悟,学而识趣,趣而投入,入而精深,深而有用,用而则学。当然,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和现状,反复放弃高考录取的做法还不值得提倡。但陈一天不懈追求的韧劲,不落世俗的精神,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性取舍的情智,却值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