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知识讲座(下篇)在上一讲座中,我们涉及了议论文写作的认识,主要力量放在了写作的审题和立意上。今天除了在立意问题上再跟同学们作些探讨外,我将就写作中的其他问题,尤其是应试如何能高人一筹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把握材料内涵,提出既切题又新颖的论点切合题意是例届高考评分标准中对一类文的要求,大约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同学都能够做到。但要出类拔萃,拿到高分或满分,还必须新颖独到。考场上百分之九十的同学是同一思维,根据材料的内涵,选择的角度,提炼的论点或观点相差无几。如果能对所提供的话题或材料,作更深的一层的思考,如果能对“旧我”(过去的自己),对自己所在群体(周围同学)有所超越,哪怕超一点点儿,即有创造,有点辩证法,有点逆向或纵向、横向、多向的思维,进而提炼出既切合题意,又新颖独到的论点,即便在这一点上高人一筹了。那么应当如何提炼论点呢?请大家听听下面的作文材料,然后选择合适的角度,确定立意,提炼出自己认为满意的论点或观点。徒弟学艺多年,出山心切,就向师傅辞行:“师傅,我已经学够了,可以闯天下了。”“什么叫够了?”师傅问。“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徒弟答。“那么你装一碗石子来”。徒弟照办了。“满了吗”师傅问。“满了”徒弟十分自信。师傅抓起了把细沙,掺在石子中,沙一点没有溢出来。“满了吗?”师傅又问。“这回满了”。徒弟面有愧色。师傅又抓来一把石灰,轻轻地洒下,还是没有溢出来。“满了吗?”师傅再问。“满了”徒弟似有所悟。师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没有滴水溢出。“满了吗?”师傅笑问。徒弟无言以对。这则话题材料说明了什么呢?你的立意和观点当如何确定呢?请大家看,事情是讲徒弟不愿在深山继续学下去了,可师傅又不愿意徒弟走。这个话题的实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个思考的方法问题,也就是我们要回答的“是什么”“说什么”的问题。那么这个审题思考的过程和方法就是:透过表象――把握内涵――抓住实质――归纳到哲理上来。由此可见,这个话题就是要告诉同学们一个哲理:“学无止境”,是没有“满”可言的;你觉着满了,实际上并不满,还可以再装进去新的知识。这就是话题的内涵,这个道理当然没有什么错,寓意也很好,可是在作文中大部分同学都是指责徒弟不知天高地厚,徒弟不虚心;大部分同学都是讲“活到老学到老”。这样千篇一律的主题就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以告诉别人了,也不能不说是我们作文的悲哀了。我们能不能展示一下我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来点超越,提出新颖独特的高人一筹的观点呢?实际上真知在师傅身边是装不满的,学无止境就应当让世上所有师傅解放自己的徒弟,就应当劝山中所有的徒弟走出闭塞的山沟,纵马开涯、踏遍青山的学子,才能有一个真正充实而多彩的自我啊!走出深山充实自我(邢台二中高一16班范文)走出深山充实自我(邢台二中高一16班范文)从前,有个徒弟学艺多年,想出山独闯天下。不料师傅不鼓励他出山,认为他学得还不够,就像一只碗,即使装满了石子,还可以再装进沙子、石灰和水。徒弟无言以对,看来也只好打消那出山的念头,继续留在师傅身边装他的那只永难装满的“大碗”。这个徒弟实在笨得可以,“学无止境”是小孩子都知道的起码常识,他却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已经学够了”,“满了,装不下了”,在师傅一再地譬喻开导下,迟迟不能领悟,最终也只落个“无言以对”,真是一个十足的木头脑壳。徒弟是笨的,师傅是灵的;但若探究徒弟为什么这么笨,就不能不追究师傅的责任了。徒弟学艺多年,这“艺”,师傅是如何教的,我们无从知道;我们只看到了由石子到细纱,再到石灰到水的这一套“循循善诱”,每一程序、每一方案,全由师傅指定。第一次粗放型的“石子”还可以由徒弟“照办”,后徒弟不笨才怪哪!这样的师傅还要把这样的徒弟留在身边,强行“补课”,再多年得学艺下去,徒弟的脑子真该让师傅装满石子、沙子跟水和成的泥浆了。徒弟再笨,但有一点是对的:他“出山心切”,想“独闯天下”倒不失是一个明智的要求。也许徒弟悟出了一点,再如此学下去没有出路的道理,他说的“够”,未尝不含有几分厌烦的意味。也许外面的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