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国学撷粹】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离娄上》)[译文]不孝顺父母的人就失去了起码的做人资格。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知义明理】仁爱之心必须从爱亲人开始培养,这就是做人的根本道理。一个人若是伤害了父母的心又凭什么为人?失去了亲人,同时也将失去朋友,朋友和亲人都失去,那么也就一无所有了。所以应该明白孝顺父母,敬爱兄弟及朋友的道理,这样才能得到所有人的尊重。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卿。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百人,世称震川先生。清代散文“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姚鼐评价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被称为“唐宋派”。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归有光的散文博采唐宋诸家之长,继承唐宋古文运动的传统,并有所发展。他进一步扩大了散文的题材,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引进了严肃的“载道”之古文中来,使之更密切地和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就容易使文章写得情真意切,平易近人,给人以清新之感。尤其是一些叙述家庭琐事或亲旧生死聚散的短文,写得朴素简洁、悱恻动人,如《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先妣事略》等文都感人至深。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归有光为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固然因其狭小,如在项脊之间,但是他也把“项脊”作为自己的别号(自称“项脊生”),追念先祖归道隆曾经居住在太仓县项脊泾的情感也十分明显。他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然而,他幼年丧母,少年科场失利,家庭衰败,中年丧妻,隐痛重重。一生一波三折,35岁才中举人。项脊轩牵系着作者和家族的许多事,它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项脊轩是作者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是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相关常识1.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等,还有归有光的《项脊轩志》。2.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提倡学习唐宋文,易诘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唐宋派创作的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他们的文章大都能够直抒胸臆,文从字顺,气韵流畅,平易近人。其中归有光的散文成就最高。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项脊.轩jǐ修葺.qì垣.墙yuán栏楯.shǔn偃.仰yǎn冥.然兀.坐míngwù异爨.cuàn逾庖..而宴yúpáo老妪.yù婢.bì先妣.bǐ呱.呱而泣gū阖.门hé象笏.hù扃牖..jiōngyǒu枇杷..pípá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一词多义顾ەۖۖ۔ۖۖۓ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环顾)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顾惜,顾念)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考虑)置ەۖ۔ۖۓ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内外多置小门(设置)沛公则置车骑(丢弃)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归ەۖۖ۔ۖۖۓ后五年,吾妻来归(女子出嫁)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拜为上卿(返回)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归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归属,归依)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归到一处,汇聚)之ەۖۖ۔ۖۖۓ儿之成,则可待乎(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顷之,持一象笏至(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先妣抚之甚厚(代词,她)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为ەۖۖۖ۔ۖۖۖۓ轩东故尝为厨(动词,做)庭中通南北为一(动词,成为)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介词,表被动)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古今异义(1)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里的住持。(2)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古义:到处。今义:副词,表示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3)先.大母婢也古义:去世的。今义:“在前边”,与“后”相对。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词类活用(1)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向下)(2)使不上.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