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四害密度监测方案(简化)(一)鼠密度监测1.监测点的选择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不同地理方位选3至5个地级市,每个市设城镇居民区、特殊行业(餐饮、食品制售)和农村自然村3个类型的监测点各1个,每个监测点每月室内外一次性布放200有效夹夜。由于鼠密度监测的特殊性,各市应结合本地情况,确定监测点的范围,为避免连续监测对鼠密度造成影响,相邻月份应在监测点内的不同区域布放鼠夹,三个月内不得在同一区域布夹监测,不同月份选取的监测区域之间距离应大于0.25km。2.监测时间:每月中旬进行调查,以月作统计单位。3.监测方法采用夹夜法。统一选用中型钢板夹(见附件1),以生花生米为诱饵,晚放晨收。室内按每15m2布夹1只,沿墙根均匀布放。室外每5m布夹1只。居民区以外环境为主,特殊行业以室内环境为主,各种房间(厨房、库房)都应兼顾,农村自然村室内外均匀布放。4.统计与计算鼠密度(捕获率)=捕鼠总数(只)/有效夹数(只)×100%有效夹数=布夹总数-无效夹数捕鼠总数是指鼠夹捕获鼠类的数量总和,鼠夹上夹有鼠头或大片鼠皮则定为捕到鼠,记入捕鼠总数。若已击发的鼠夹上有鼠毛、鼠尾、鼠爪,该夹计入布夹总数,定为未捕到鼠。无效夹是指丢失或不明原因击发的鼠夹。捕获鼠类后,进行鼠种鉴定,并同时记录捕鼠地点、性别、体重(精确到0.1g)和头体长(见表1),汇总表见表2。(二)蚊密度监测1.成蚊监测:定时、定点进行成蚊密度监测。人工小时法:①监测点的选择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地理方位选3至5个地级市为监测点。每个地级市城区选择城市中心2个居民区,城郊结合部3个居民区,每个居民区调查4户,农村选择自然村2个,每个自然村调查农户4户,不相邻的牛棚和猪圈(或其它牲畜棚)各2处。没有牲畜棚的以民房补齐(共2户)。进行室内成蚊密度监测。②监测时间和方法每月2次,相邻两次的测定间隔应为15天。日落1小时后,用电动吸蚊器(见附件3)在每个监测点的室内环境捕捉15分钟,分类计数。居民区可以选择在楼道。越冬蚊活动前一个月即开始监测,连续两次监测皆未捕到蚊虫后结束。③密度指数计算密度指数计算以只/人工小时为单位。调查结果填入数据记录表(见表4)。汇总表见表5-2。蚊密度(只/人工小时)=捕获蚊虫总数/捕蚊总时间(分钟)×4(三)蝇密度监测1.监测点的选择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地理位置选取3至5个地级市,每个市设3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选择农贸集市1处、餐饮外环境2处、绿化带1块和居民区1个。各个监测点相对固定。2.监测时间:根据当地主要蝇类发生规律,确定常年的监测时间。选择适宜的气象条件,每月中旬监测一次。3.监测方法:采用笼诱法。每处放1个诱蝇笼(见附件5)。放置时间:每次放置6小时,上午9~10点之间布放,下午3~4点间收回。4.种类鉴定、数据统计和记录收笼后,用乙醚或氯仿杀死后分类,统计各蝇种的数量。记录监测当天的天气情况(气温,湿度,风力)(见表9)。汇总表见表10。5.成蝇密度计算:成蝇密度(只/笼)=蝇只数/笼数(四)蟑螂密度监测1.监测点的选择每个省份按不同地理方位选取3至5个地级市,每个城市设3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选择农贸市场1处、餐饮2处、宾馆1处、医院1家和居民区1个,各个监测点相对固定。2.监测时间:全年监测,每月中旬监测一次。3.监测方法应用粘捕法,统一用粘蟑纸(规格:17×10cm)调查。用甜鲜面包为诱饵(2克/片),每处布放10张粘蟑纸。市场布放在食品加工销售柜台,餐饮和宾馆布放在操作间和餐厅,医院布放在病房,居民区在各户的厨房,晚放晨收。每个标准间(约15m2)放置1张,居民每户厨房放置1张。不得选择一周内药物处理过的场所作监测点,每次监测时,粘捕纸必须更新。4.统计和计算:捕获蟑螂总数是指粘蟑纸粘捕到成若虫总数。登记粘捕到的蟑螂种类和雌、雄成虫或若虫数。同时记录回收的粘蟑纸总数(见表11)。汇总表见表12。蟑螂密度(只/张)=捕获蟑螂总数(只)/回收的粘蟑纸数(张)侵害率=阳性粘蟑纸数(张)/回收的粘蟑纸数(张)×100%(五)监测工具:1、鼠夹中号鼠夹,采用钢板夹(12cm×6.5cm)生产厂家:建议江西贵溪捕鼠器械厂。2、诱蚊灯性能要求:波长: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