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司马迁是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子长,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拜儒学大师董仲舒学、古文家孔安国和玄学家黄生为师。•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种形式。•《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具有高度严谨公正的批判现实的史学精神和悲悯的人文主义精神。•《史记》做为传记文学的开端,司马迁尤其擅长对复杂时间和宏大场面的驾驭,对复杂人格进行多为透视,极具传奇色彩。比较性格•项羽:彼可取而代之!•刘邦: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楚汉争霸•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胯下之辱•吕后专权•张良拜师•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楚地义军分两路攻秦。项羽在关东歼秦军主力;刘邦乘隙攻入咸阳。依据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欲称王关中,派兵驻守函谷关,同时,宣布废除秦朝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项羽破釜沉舟歼灭秦军主力,率诸侯军40万、秦军降卒20万直奔关中,中途,项羽恐秦降卒哗变,将他们全部坑杀。•元年十二月,项羽进驻鸿门,意图消灭刘邦集团,刘邦自料力量不敌,亲赴鸿门,表示诚意,动摇了项羽决心,战争没有立即爆发。•同年二月,项羽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恢复封建割据,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封刘邦为汉中王,定都南郑,将关中分为三部,封秦降将分别为王,企图将刘邦困锁在边险地。•刘邦采纳萧何建议,还定三秦,东向以争天下的方略,忍忿前往汉中,途中烧毁所过栈道,并借此表示无东向之意,以麻痹项羽。•五月,田荣于齐地起兵反楚,刘邦以项羽杀害楚怀王为口实,联络各地诸侯王,率联军56万攻楚,一举袭占楚都彭城。•项羽自率精兵3万疾驰南下,乘刘邦陶醉于胜利,以少胜多,大败汉军,收复彭城。刘邦仅率数十骑突出重围,连老婆孩子都不顾,逃回荥阳。•刘邦战败,诸侯纷纷背汉向楚,为摆脱被动局面,刘邦争取英布,重用韩信、彭越,从各方面联合反楚力量,有利地形,分兵扼守险要。•三年十月,韩信一反常规,背水设阵,大败赵军。四年十一月,又大破齐、楚联军于潍水之滨,平定齐地,从东、北两面形成对楚军的战略包围态势,直接威胁楚大后方。•四年八月,楚军粮尽,划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属汉。•四年九月,项羽遵约东撤,刘邦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五年十月,刘邦追击楚军至河南太康南,因韩信、彭越按兵不动,未如期会师,遭楚军击,大败,被迫坚壁自守。刘邦从张良计,分别给韩、彭割地封王。•十二月,调集各路大军40万人,将10万楚军包围于垓下。楚军兵少食尽,屡战不胜,夜闻楚歌四起,军心瓦解。项羽率800骑突围南逃,刘邦派兵追击,项羽至乌江兵败自刎。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自夸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彷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国家灭亡了,自身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竟然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司马迁一直赞颂项羽是英雄,但为什么对他最后的评价却是这样否定和批评呢?•项羽的英雄事迹在《项羽本纪》中给予大量的描写和充分的肯定,不需要在最后多说了。•作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