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尽早阅读众所周知,学生对各科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凡是学生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的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因此要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掌握初步的阅读方法,在“尽早阅读”的训练中,进行了以下尝试。一、激发需要,培养兴趣。阅读教学的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强烈地阅读需要和积极的阅读兴趣。唯其如此,面对刚入学的新生,根据他们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我启发说:“小朋友们,你们爱听故事吗?都是谁讲给你们的?从今天起,通过语文课的学习,你们就能自己看书,自己读故事大家高兴吗?”接着,我便给学生讲了许多故事,很多笑话。这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幽默的笑话,使学生一入学就建立了努力学习,尽快读书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我利用早读时间,开展了“《西游记》连续读”,“同学讲故事”,“今日我所见”等语文活动,激发感染学生自己读书的兴趣。见于学生刚入学,识字少,我发起了重在教养学生阅读意识的“读报圈字”活动。也就是让学生每天从一小块报纸中,圈出当天学过的新字、新词。在圈圈、划划中培养学生“尽早阅读”的习惯。二、积极引导,及早阅读当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阅读的需要和兴趣后,我及时把他们的需要转化到阅读中来。例如,在学生学连续听了两星期《西游记》后,老师每天读一段,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此时,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试着自读故事。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从指导读清楚一个音节,读响亮一个词语,读通顺一个句子做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带着积极的兴趣进入阅读之中,让琅琅地读书声回荡在教室里。三、耐心辅导、加强训练1、老师示范,朗读起步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一种训练,也是学生应具有的基本阅读能力之一。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关于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中指出:“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一年级学生,由于识字有限,感受性与理性认识都有较低,对读懂一篇文章所需要的知识、情感等还不具备,所以在开始指导学生阅读时,我先从朗读起步。通常,对学生要朗读的材料,我先范读一遍,让学生整体感知且文,然后,再一句一句领读,让学生认真摹仿,尽可能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停顿及感情地高低起伏,为学生自己朗读积累感性经验。2、帮助朗读、克服困难学生初学朗读时,常会遇到来自文章中的生字、新词、标点、长句等诸多困难。教学中,我坚持“整体输入”的原则。首先要求学生读通全文,要求读顺句子,连贯全文。对生字新词不做过多地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慢慢感悟、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认识和学习有关的字词;对标点面结合语句等,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适当的、有重点的进行训练。在每个教学法环节,我时时贯穿“以学生的训练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极力做好学生的“拐杖”、“扶手”。对个别因生字障碍而不敢不愿阅读的学生,我尽可能给他们能“流利”地读出来的句子或段落。在同学面前朗读,以激励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我也注意尽早教给学生查字典等自己解决问题的本领,让学生真正达到《大纲》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规定。3、熟读课文、练习概括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后,我常设计一两面个问题来训练他们初步的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如《燕子妈妈笑了》一文,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们重点解决了这样两个问题:1)对菜园里的冬瓜和茄子。小燕子观察了三次。第一次去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第二次“再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小燕子第三次“仔细地看”,冬瓜和茄子又什么不一样?2)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对于第一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让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再读出来,而对第二个问题,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回答,对“离题”太远的,让再次阅读课文。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认真阅读,仔细分析,勤于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简单的“读文悟理”,又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意志品格的熏陶。4、复述课文,促进阅读复述,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课文的内容讲出来。教学中,根据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