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巩固声音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学会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中华民族在古典音乐方面的成就。2、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探究能力。二、教学重点1、学会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三、教学难点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四、预习交流:1.我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是……2.我在预习过程中,所做的探究实验是否成功了?五、互动突破:(一)知识应用例1看右边的简谱,我们唱该段简谱时,音调最高的是,最低的是。例2《红楼梦》中描述王熙凤出场用了这样一个句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根据声音的基本特征中的()来判断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振幅例3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是()A正在发声的喇叭前的蜡烛火焰飘动B医学上的声波碎石C音乐使人心情愉快D震耳欲聋例4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填“音调”或“响度”)。(二)方法与探究例5在预习作业“探究钢尺的音调与伸出的长度关系”过程中,当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断变长时,对于每次拨动钢尺的力量要尽量保证(相同不同),这是因为用力拨动时,用力大小可能也会影响钢尺伸出部分振动的频率。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请将你在预习中收集的证据,用数据表的形式加以整理分析。并交流一下结论。例6如图,小明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说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外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另一方就不能听到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另一方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音.例7如果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的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这叫回声。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那么人耳就能区分出来。一个人对着一面墙高喊一声,要能听到回声,人与墙的距离至少m。五、当堂训练,1、用大小不同的两个力分别敲打同一个音叉,所发出的声音不同的是:()A、响度B、频率C、音色D、音调2、下列的实验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的一组是()A.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B.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C.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D.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3.如图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电铃或接通电源的音乐芯片悬挂在广口瓶内,再把瓶内的空气抽出如图所示,声音逐渐变小,但始终能听到声音。原因是()A.瓶内已被抽成真空,真空亦能传声;B.声源发声太强,换用发声较弱的声源;C.离实验瓶远一点,就可以听不到声音;D.瓶内仍有少量空气,悬挂声源的固体亦能传声。振动部分长度振动快慢声音高低1/4钢尺长1/2钢尺长3/4钢尺长结论4.小红在欣赏乐手演奏二胡时,发现二胡弦在振动,她猜测二胡弦发声的音调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想利用下表中不同规格的弦来探究一下她的猜想是否正确。(1)选用表中DE两根弦,可以探究发声的音调与的关系。(2)为了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她应选用表中的两根弦。(3)试验中应如何区别音调的高低?。5.请你设想一下,假如声速变为0.1m/s,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两个合理的场景。六、课后训练1、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男低音比女高音()A.音调低,响度大B.音调低,响度小C.音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