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棵树边界望乡背景助读知识梳理《半棵树》诗人牛汉1955年由于“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释放后也失去了用自己的名字发表作品的权利。“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理所当然地被关进“牛棚”接受批斗,从事强制性的劳动。但这些并没有使他失去创作的欲望,相反,逆境生涯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强烈的生命意识。据牛汉讲,《半棵树》是1972年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诗人看到同是“下放”的冯雪峰瘦削的形象受触发而写的。《边界望乡》此诗为诗人1979年访问香港时所作,当时诗人去台湾已整整30年。当诗人应邀访港,参观落马洲,隐约见到望远镜中的祖国大陆山河时,诗人的心情异常激动,“昔我往矣”,风华正茂,“今我来思”,两鬓飞霜。而耳畔响起的数十年未闻的鹧鸪的鸣叫,更唤醒了他心中蛰伏了30年的故乡之思。洛夫的这首诗感情是个人的,又是时代的,它的深层情结则是超时空的。诗人偶然被一次遭遇触动,便流出了这首情真真意切切的乡愁变奏曲。背景助读知识梳理相关链接牛汉,1923年生,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山西定襄人,蒙古族。“七月诗派”诗人之一,被称为“倔强的诗人”“一个被诗神看中的诚实的孩子”。诗集《温泉》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新诗集奖。有《海上的蝴蝶》《沉默的悬崖》《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等诗集,散文集《滹沱河和我》《萤火集》,诗论集《学诗手记》《梦游人说诗》等。洛夫,生于1928年,本名莫洛夫,湖南衡阳人。主要作品有诗集《灵河》《因为风的缘故》《漂木》等,诗论集《诗人之镜》《洛夫诗论选集》,译著《雨果传》等。背景助读知识梳理“七月诗派”:因《七月》杂志而得名,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它坚持“现实创作原则”,发扬“主观战斗精神”,追求主客观密切融合,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其骨干成员有阿垅、绿原、鲁藜、冀汸、芦甸、牛汉、曾卓、邹荻帆、孙钿、方然、杜谷等,他们的诗作大多先后收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第一、二集和《七月新丛》《七月文丛》的诗集中。背景助读知识梳理1.注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咯.血kǎ鹧鸪..zhègū莽.莽mǎnɡ贲.张bēn楂齐楂.楂chā勒勒.马lè山楂.zhā勒.掯lēi背景助读知识梳理2.写汉字词语易错字词语易错字zhuànɡ倒撞白lù鹭tónɡ孔瞳孤wù鹜一zhuànɡ幢驰wù骛diāo谢凋zhé伏蛰鹰diāo雕海zhé蜇背景助读知识梳理3.积名句(1)春天来到的时候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长满了青青的树叶半棵树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2)人们说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背景助读知识梳理(3)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手掌开始出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背景助读知识梳理(4)惊蛰之后是春分清明时节该不远了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目标一理解诗歌意象,把握情感1.以“半棵树”为题目有什么作用?如何理解“半棵树”的象征意义?提示:(1)以“半棵树”为题目,给读者一种残缺感,一种与通常生活经验中的作为完整的形象的“一棵树”相背离的陌生感,一种视觉的冲击力。是什么力量使它变成“半棵树”?标题中预设了一个悬念。(2)①从外形上看,“半棵树”是一个让人心惊的残缺的形象。它被雷电劈掉了半边,长在荒凉的山丘上,生存环境恶劣。②“半棵树”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已经被劈得只剩一半,但是依然直直挺立,长满青青枝叶。③它象征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象征着秉守正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与韧性的战斗传统。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2.如何理解《半棵树》这首诗歌中的另一个重要意象——雷电?提示:雷电是作为树的对立物而出现在诗歌中的。“雷电”一共出现三次,一次比一次可怕。雷电象征着恶,对人性、天性的践踏和蹂躏,恍如邪恶之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