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任务,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一、创设情景,激发思维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思维的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的基础之上的。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思维。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应用”教学时,我先出示一道题:“小军最近学习了面积这一单元,他家的一个房间长6米,宽3米,现在要给这房间铺上方砖,每块方砖的面积是9平方分米。爸爸让他计算一下一共需要多少这样的方砖。你能帮助他吗?”学生遇到这种生活中比较熟悉的问题,都积极开动脑筋,这时教师在配合图形加以引导,以唤起学生思维表象,,这样的情境创设,巧妙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二、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小学生的独立性和归纳概括能力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构激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提问的内容和方法,提问过于简单总是“对不对?”“懂不懂?”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问的问题太大,或者提问不明确,学生都无法回答。我们要善于提问,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以及类比等常用的逻辑思维形式。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当学生仔细读题,边读边想,弄清题目内容,并能复述题意后,教师可以适当提些问题进行启发,如:“题目给的条件有什么作用?”、“要求的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题目了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根据这个条件你能得出哪些结论?”等等,引导学生自己逐步想出办法,解决问题,而绝不是简单的告诉他用什么方法做。三、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一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又发现: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老师表扬两生观察仔细。其它学生倍受鼓舞,纷纷发言: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时,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一看交点叫什么?折痕叫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并熟记。要学习在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了,老师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学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启发学生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要画圆了,老师还是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做到适时适度,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到有趣有力,这样小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