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巧借标题考点复习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思考】诗的主旨是什么?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解读】此为干谒诗。诗人以新妇自比,以夫婿、舅姑比张籍、主考官,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前四句是写洞庭湖的名句,后四句是感怀。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端居耻圣明”,端居指平居闲处,在圣明时即太平时,闲着不做事是可耻的。《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末联表示空有羡鱼的感情,希望对方推荐。这首诗的感怀部分,写得含蓄,不直白求荐。所用典故,与望洞庭湖密切结合,极为自然,而融化无迹。在抒怀方面,明明是求人引荐,却没有一句求荐的话,是结合洞庭湖的描写,用“欲济无舟楫”来暗示,并说自己不出来做事对不起这个时代。对方原是宰相,“舟楫”这个典故用得极为得体。标题——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借助标题解读诗歌的内容(宋)张俞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借助标题解读诗歌的内容(宋)张俞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解读】标题点出所写人物。且结合标题“蚕妇”可知诗中“市”指“卖蚕丝”。该诗为刺世诗,批判了社会分配的不公。借助标题解读诗歌的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是李诗中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前两句旨在点题,引出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点、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从诗人的眼光和角度写孟浩然乘船在江中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前以目相送,船越行越远,船上的白帆逐渐消逝在蓝天尽头遥远的水天相接处,最后只能看见长江仿佛是流向天边……这两句诗意蕴深远,李白在楼前伫立之久足见友谊之深长和心情之惆怅了。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借助标题解读诗歌的内容(唐)虞世南【注】緌ruí:借指嘴。垂饮清露,緌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借助标题解读诗歌的内容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借助标题解读诗歌的内容借助标题,能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人、事、景、物)。【小结】借助标题解读诗歌的内容唐僧景云有诗题曰“画松”诗歌内容猜猜猜?借助标题解读诗歌的内容画松(唐)景云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思量记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解读】此为赏画诗。标题“画松”非动宾关系,为偏正关系,即画的松。结合诗歌理解可知。借助标题解读诗歌的内容借助标题解读诗歌的内容唐贺知章有诗题曰“咏柳”诗歌内容猜猜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