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改革:挑战与应对李礼辉2012年05月14日13:16来源:人民网-银行频道手机看新闻5月13日,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出席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办的“2012金融改革与创新高级论坛”,并发表了题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改革:挑战与应对》的主旨演讲。以下是演讲主要内容: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改革:挑战与应对五月的北大,桃李芬芳。非常高兴参加2012金融改革与创新高级论坛。下面,我就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改革的挑战与应对这一主题,与大家做一些交流。一、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挑战和机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界携手重建金融监管框架。本次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际金融监管治理架构发生重大变革。G20峰会成为国际经济金融治理的重要平台,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建立,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扩员。二是国际金融监管改革重点领域初步明确。改革涉及微观、中观、宏观3个层面,严格资本要求、引入新监管指标、强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将成为改革的主要方面。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lobalSystematicallyImportantFinancialInstitutions,简称“G-SIFIs”)监管改革,就是本次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坚持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的重要举措。G-SIFIs是指在金融市场中承担了关键功能、具有全球性特征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一旦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或经营失败,会对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可以说,G-SIFIs是全球银行业的“稳定器”。银行各利益相关方对资本有着不同的诉求。如股东关注资本回报情况,监管部门关注资本充足情况,银行自身关注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情况。银行需要综合考虑各方的期望,并通过有效的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实现和平衡各方的利益诉求。从更高的层次看,这些对资本的诉求,可以归结为“回报”和“稳定”两大方面。G-SIFIs的使命是追求资本回报与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稳定性的统一:良好的回报可以带来更多的内生资本补充,提升单个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从而促进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能够为单个金融机构的持续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实现更高的收益。从理论依据上分析,对G-SIFIs从严监管是为了抑制“大而不能倒”(Too-big-to-fail)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和负外部性。一方面,基于“大而不能倒”和一旦发生危机时政府将给予救助的预期,市场对此类机构的约束力下降,这些机构有从事高风险业务的倾向,客观上具有较高道德风险的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大型金融机构的“负外部性”较大,其发生问题后的风险溢出、传染和蔓延,很可能会以灾难性爆发的方式波及整个金融体系,甚至蔓延到实体经济,对整个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产生重要冲击因此,对G-SIFIs从严监管,既有助于降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倒闭的可能性(PD),又可以减小倒闭可能会对经济金融体系造成的冲击(LGD),从而实现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稳定性的目的。G-SIFIs评估标准包括全球活跃程度、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复杂性等五个方面,每项权重均为20%,同时辅以适当的监管调整,最终通过序数记分卡排名来确定单家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目前,针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一揽子监管政策,主要包括金融机构有效处置框架、增强监管力度和提升监管有效性强制性的可处置性评估和恢复与处置计划(RRP)、以及附加资本要求等四大政策工具。未来,风险治理评估、同行评估等监管要求也将进一步强化。2011年11月,G20戛纳峰会批准了首批29家G-SIFIs名单,8家美国银行、4家英国银行、4家法国银行、3家日本银行、2家德国银行、2家瑞士银行以及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瑞典、中国各1家银行入选。中国银行是我国乃至新兴市场国家唯一列入这一名单的机构。在国际经济金融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格局下中行此次入选G-SIFIs,既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认可,也表明中国银行自身的经营情况得到了国际金融监管组织的认可。对于中国银行来说,入选G-SIFIs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积极的方面看,我们可以获得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