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个性化道德教育润河镇中心小学洪恩敏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个性化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的新潮流、新境界,其影响也日益高涨。随着青少年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化特点的日渐凸显,如何针对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施行个性化道德教育,使学生在道德方面的主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自由的发展,成为了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为使学生在道德方面的主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个性化道德教育成为了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关键词:道德教育个性化小学教育教育源自生活,本质是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理论总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但在知识的内化中我们的教育却过分强调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我们不遗余力地宣扬知识的神圣性,追求它体系的严密性,却不愿享受来自生活的精彩;在发展了智力的同时,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理论和事实,却没有启发对人生整体过程的了解。于是,我们成了具有高度智力的人,然而在道德培养上则显得力不从心,苍白无力,仅流于形式,结果是虽然提升了效率,但离生活却越远。正确的教育,应该唤醒智慧,培养一种完整的生活,惟有这种教育才能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和一个和平的世界。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小学道德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个性差异得不到的承认,忽略了德育促进人个性发展的功能,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发挥个体的主动性,造成了小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自我表现能力等问题,影响了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小学生个性化道德教育是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个性特点,进行相应道德教育方式、内容、途径的设计、规划、实施,深入发掘学生的发展潜能,把发展个性和实现人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的,培养学生良好和完善的道德能力与素质。一、施行小学生个性化道德教育的前提和发展目标:小学生个性化道德教育必须要熟悉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同时还要确立德育教育的目标,然后从各个类型学生的特点出发分别设计和实施的不同教育方法。小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对小学生个性特点的进行全方位了解,组建由家长、学校和社会参与的各类道德教育活动,从家庭、学校、卫生部门、校外活动基地等获取必要的信息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挖掘和发挥每一个小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个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个性化教育的一个最终目标。同时,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受教育者的性格、年龄特征,遵循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正确确立德育微观具体目标,为具体的教育过程指明方向,提供有效的考核依据。二、在小学道德教学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小学道德教育如何顾及学生个性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基础,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使道德教育内容更丰富,方法更灵活。这就需要在个性化道德教育实践中,必须遵循以下的原则:(一)坚持针对性原则。个性化道德教育,要针对小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发扬其优良个性,鼓励和提倡特长,修正自身缺点,养成良好习惯,因材施教教育学生,使学生的个性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开放的态度,让小学生获取尽可能多的行为机会,表现自己,锻炼自己,发现特长,培养特长。(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主体所具有独立、自觉、能动和创造的内在特性。外在道德观念必须为道德主体所认同,才能发挥作用。教师要启发小学生作为活动主体,主动地参与各种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以此发展自主意识、自律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三)坚持长期性的原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个性的形成和扭转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个性化的教育需要教育者有充分的奉献精神。个性的形成,同时也是默化潜移的,这就要求必须充分注重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建设,为小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道德教育环境,更好地发挥优秀文明传统对学生个性的熏陶作用。转贴于热点论文网h三、对不同个性的小学生采取的不同的方法、途径和措施进行道德教育:对小学生的个性化道德教育,要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