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2.通过诵读,感受诗人胸中涌动的激情;3.鉴赏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4.背诵诗歌。教学重点:全诗意象的把握和体味。教学难点:诗人对康桥的深沉情感及品析“三美”原则。课时安排:1课时知识链接:关于徐志摩: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新月派”代表诗人。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因飞机失事遇难,死于泰山脚下。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词:爱、自由、美。”(胡适语)。写作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现,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1年到1922年,志摩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康桥时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写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新月派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自由散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效的是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他创立了、和的新格律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课前预习1、试读,注意诗歌的韵脚,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2、字词积累青荇()长篙()浮藻()漫溯()斑斓()笙箫()3、背诵全诗课堂探究一、整体感知1、自读,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感情。2、竞读,由各组派代表进行诵读,根据“准确”、“流畅”、“有感情”三级标准评定“诵读明星”。诵读明星:评选理由:二、赏析全诗,探究下面问题三、1、朗诵诗歌,找出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说说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思考、讨论:诗的开头一节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结束一节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轻轻”与“悄悄”互换,可以吗?3.合作探究:《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新月派”提倡的“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4、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美。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巩固训练(一)必做题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撑(zhǎng)着彷(páng)徨凄(qī)清巷(xiàng)道B.彳亍(chìchù)凄婉(wǎn)颓圮(pǐ)漫溯(suò)C.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长篙(gāo)D.斑斓(lán)沉淀(dìng)似(sì)的笙箫(shēng)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她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②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着彩虹似的梦。③屈原披头散发,形容枯槁,神情悲怆,他于汨罗江畔,放不下故国热土和自己永远挚爱的人民。A徘徊沉淀留恋B彷徨沉积留连C徘徊沉积留恋D彷徨沉淀留连3.这首歌词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原诗进行了改编,请写出下列歌词对应的诗句。①“一船星辉见证那个古典的拥抱”:②“那片水草还在怀念你撑的长蒿”:③“谁的衣袖带走那片云彩的来到”:④“离别笙萧那样沉默像一种凭吊”:(二)选做题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芙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半,又得浮生一日凉。(1)词的上阕写景,请就作者写景角度的变化作简要分析。(2)纵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