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热震性及增韧课件CATALOGUE目录•陶瓷热震性概述•陶瓷增韧技术介绍•原料选择与配方设计对热震性及增韧影响•制备工艺对热震性及增韧影响•组织结构对热震性及增韧影响•性能测试与表征方法•总结与展望01陶瓷热震性概述热震性定义热震性是指陶瓷材料在经受急剧温度变化时,抵抗破坏的能力。它是评价陶瓷材料抗热冲击性能的重要指标。热震性意义陶瓷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经常面临急剧的温度变化,如高温炉膛、发动机燃烧室等。因此,研究陶瓷的热震性对于提高陶瓷材料的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热震性定义及意义脆性断裂陶瓷材料在经受热冲击时,往往表现为脆性断裂,即裂纹迅速扩展导致材料破裂。这是因为陶瓷材料的韧性较低,抵抗裂纹扩展的能力较差。温度变化敏感性陶瓷材料的热震性与其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密切相关。一般来说,陶瓷材料的热膨胀系数较小,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微裂纹与热应力热冲击过程中,陶瓷材料内部会产生微裂纹,并伴随热应力的产生。这些微裂纹和热应力是导致陶瓷材料破裂的重要因素。陶瓷热震性特点影响陶瓷热震性的因素材料组成与结构陶瓷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对其热震性具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具有高纯度、细晶粒、低气孔率的陶瓷材料具有较好的热震性。热处理工艺热处理工艺对陶瓷材料的热震性也有显著影响。通过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可以改善陶瓷材料的组织结构,提高其热震性。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如气氛、温度、压力等也会对陶瓷材料的热震性产生影响。例如,氧化气氛可能导致陶瓷材料表面氧化,从而降低其热震性。02陶瓷增韧技术介绍通过引入第二相或改变显微结构,使裂纹在扩展过程中消耗更多能量,达到提高韧性的目的。增韧原理根据增韧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微裂纹增韧、相变增韧、残余应力增韧等。方法分类增韧原理与方法分类颗粒增韧01通过在陶瓷基体中加入第二相颗粒,引入微裂纹或改变裂纹扩展路径,从而提高韧性。但颗粒与基体的界面结合较弱,可能导致强度降低。纤维增韧02通过加入纤维状增强体,如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形成桥联作用,阻止裂纹扩展,提高韧性。但纤维的加入可能使陶瓷的烧结性能变差。相变增韧03利用某些陶瓷材料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相变,产生体积效应和微裂纹,从而提高韧性。但相变条件难以控制,且可能引入其他缺陷。常见增韧技术比较通过三点弯曲、压缩等力学实验,测定陶瓷材料的强度、韧性等力学性能指标,评价增韧效果。力学性能测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观察陶瓷材料的显微结构,分析增韧机制及效果。显微结构观察采用压痕法、单边切口梁法等方法测定陶瓷材料的断裂韧性,评价增韧效果。这些方法能够模拟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裂纹扩展行为,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断裂韧性测试增韧效果评价方法03原料选择与配方设计对热震性及增韧影响原料选择原则与实例分析高纯度原料可减少杂质引入,降低热震过程中的缺陷形成。合理的粒度分布有助于提高陶瓷的致密性和均匀性,从而改善热震性。选择与基体热膨胀系数相匹配的原料,可减小热应力,提高热震稳定性。如氧化铝陶瓷,选用高纯、超细氧化铝粉体为原料,可显著提高其热震稳定性。原料纯度粒度分布热膨胀系数实例分析通过引入多种组分,形成固溶体或复合陶瓷,提高热震性和韧性。多元化组分设计如添加第二相粒子、晶须、纤维等,通过裂纹偏转、桥接等机制提高韧性。添加增韧相通过调整烧结温度、时间、气氛等参数,实现陶瓷的致密化和晶粒细化,从而改善热震性和韧性。优化烧结工艺如氧化锆增韧氧化铝陶瓷(ZTA),通过添加氧化锆粒子形成复合陶瓷,显著提高韧性。实例分析配方设计思路及优化策略高热震性氧化铝陶瓷采用高纯、超细氧化铝粉体为原料,通过优化烧结工艺制备出高热震稳定性的氧化铝陶瓷。增韧氧化锆陶瓷通过添加第二相粒子(如氧化铝、莫来石等)或晶须(如碳化硅晶须)制备出具有高韧性的氧化锆陶瓷。复合陶瓷材料结合多种原料和配方设计思路,制备出具有优异热震性和韧性的复合陶瓷材料,如氧化铝-氧化锆复合陶瓷、氮化硅-氧化铝复合陶瓷等。实例:高性能陶瓷材料制备04制备工艺对热震性及增韧影响选择合适的原料,经过研磨、混合等工序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