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并准确翻译课文。2.合作讨论,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学习课文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3.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深沉的思想、阔达的胸怀,及从生活中悟出人生哲理和表现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准确翻译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说到游记,大家都不陌生,初中我们就学过《醉翁亭记》《小石潭记》,作者在记游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篇游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看作者借助游褒禅山,又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知人论世让生简介作者(注释1也有),师补充(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嘉靖三年提出变法主张,遭到顽固派的反对而失败,世称荆国公。他博古好问,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三.熟读课文,把握大意1.听范读,听的时候注意字音、朗读的节奏、感情等。2.全体生一起读,师点评。3.生自由读文,读的过程中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意思。可以借助书上的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尝试翻译全文。(前后六人为一个小组,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小组内可以讨论、交流。如果小组成员都无法解答,就记下来,等会大家一起解答。)4.请小组代表把本组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别的组帮助解答。若都回答不出,那么老师可以进行点拨。5.当学生对于字词、翻译都没有问题时,师进行抽查,对生的回答进行点评。6.老师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字词、句式,等等。7.全体学生齐读课文。四.品读课文1.纵观全文,文章中哪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明确:于是余有叹焉。解释“于”(对于),是(这种情况),叹(感慨),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2.那么“是”到底具体指代的是上文的哪种情况呢?我们请中间的同学齐读文章的一、二自然段,两边的同学听、思考、勾画关键字来填大屏幕上列出的空开始!(引导生读前两段,并根据第一段的描述画出空间方位图,然后对比前洞和后洞,从而说出哪种情况让作者感慨。)多媒体展示:前洞情况平旷,前洞洞壁上题记之人众,其后洞情况窈、寒,后洞洞壁上题记的人少,因为胆怯退出来,心情是悔往洞里走愈深愈难,其见愈奇而随洞深入,题记者少。3.想想这样的情况揭示了常人往往有一种怎样的心理呢?(生根据课文自由回答,师评价。)明确:总喜欢做简单的事情,对于一些难的但却很吸引人的事情,总认为自己做不到,就不会全力以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就易避难”,等等。大家其实说得很全面了,人们做事情的时候总喜欢避难就易,可是与成功失之交臂的时候却往往又悔之晚矣这就是“是”指代的第一点内容——“入洞之旅”。五.总结本课,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解决了了《游褒禅山记》里面的字词、句式、翻译等问题,并且知道了作者因什么而感慨。那作者生发出了怎样的议论和感慨呢?作者不是说“于是余有叹焉”吗?那么“叹”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同学们课后认真读“叹”的部分,并且认真思考本文揭示的道理。另外,复习今天所学的内容。板书设计:东五里山上五六里后洞慧空禅院前洞教学反思:课还未上,所以暂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