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4课工业化起步课标内容:(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经济建设(1)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2)基本内容: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3)成就: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如: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修到“世界屋脊”。(4)意义: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民主政治建设(1)制定的时间、会议: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3)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第5课三大改造(1953-1956年)课标内容: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1、三大改造的概念:三大改造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走合作化道路。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国家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4、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1956年底。5、三大改造的性质:社会主义改造。6、三大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7、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目标达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的主要事迹。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1)失误的原因:①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②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③急于求成;④忽视客观经济规律。(2)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依据本国国情,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2、模范人物: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目标达成:国家主席刘少奇遭迫害。1、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国造成十年的动乱和灾难。2、刘少奇案是文革最大的冤案,可见民主法制被践踏到何种程度。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目标达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内容、意义;平反冤假错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义务教育法》等一些重要法律的颁布。1、十一届三中全会:(1)召开时间:1978年底(2)内容:①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3)意义: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③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民主与法制建设:(1)1980年党中央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2)1982年以后,又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义务教育法》等一些重要法律。意义: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第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