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考点解析~◆分析资料,比较不同人口发展模式的地区差异。分析资料,应用图表表达不同人口发展模式的地区分布及其差异。分析图表资料,应用文字概括表述不同人口发展模式的地区分布及其差异。◆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结合实例,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如分析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及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频繁迁移的主要原因;分析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运用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解释人与环境、人与资源存在矛盾的原因并能根据实际提出治理、保护的设想或措施。(1)从人与环境的矛盾,理解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2)从目前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人手,理解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和解决措施。(3)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4)运用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解释人与环境、人与资源存在矛盾的原因并能根据实际提出治理、保护的设想或措施。···适应性练习···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l2.95亿人,图2—1—1反映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得出的我国人口的年龄构成,与l0年前相比,我国O~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l.3亿。读材料,完成l~2题。1.根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5%A.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B.我国人口出生率基本呈下降趋势C.我国出现劳动力紧缺D.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上升2.新世纪我国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人口年龄结构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图2—1—1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图2—1—2是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1997年,福建省人口H;生率为l2.4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2‰,图中与福建省人口增长模式似的类型是()。A.①B.②C③D.④4.下列关于④类国家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龄人口增多B.青壮年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过重C.人口素质偏低,教育压力过大D.城市人口比重过高,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图2—1—3是不同城市间人口流动趋势示意图,读图回5~6题。5.符合图中所示人口流动趋势的国家是()。A.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B.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C.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D.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6.引发图中所示的城市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原因是()。A.国家组织B.环境恶化C.经济差异D.投亲靠友我国东北地区有辽阔的土地、浩瀚的森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吸引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向这里迁移和流动,尤以山东人最多。东北地区俗称“关东”,人们便把不顾政府禁令,来此谋生的人口迁入现象,称为“闯关东”。直到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还比山东省高出2/3。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增长迅速,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省。由此导致了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的完全反转,出现了“雁南飞”现象。根据上述材料回答7~9题。7.自古以来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原因是()。①山东省人口多,生存压力大②东北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③政策鼓励④山东省环境恶化,造成大规模的环境难民A.①③B.②④C.①②D.①④8.改革开放以来,导致“雁南飞”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政治因素B.环境因素C.经济因素D.文化因素9.从“闯关东”到“雁南飞”,两者的共同之处是()。A.都是政策性移民,具有自发的性质B.地区自然条件相差很大,环境质量不同是决定因素C.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是巨大的拉力因素D.人口的迁移都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水平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开展了我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环境人口容量研究工作。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550千克和600千克三个方案测算,我国耕地资源可承载人口极限分别为l6.6亿、l5.1亿、l3.8亿。如按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之内。根据上述材料,回答10~12题。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目前人口已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