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国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长江三峡工程——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南水北调工程——三纵通南北,四横济东西,南北配置,东西互济。第一节 中国三峡工程长江流域水系庞大,流域面积 180×104Km2,河川径流丰沛,多年平均径流量9600×108m3,落差达 5400m,蕴藏着巨大水能资源。其理论蕴藏量为 2.68×108kw,约占全国水能资源的 40%。可开发水能为 1.97×108kw,占全国可开发水能资源的 53.4%。年均可发电 10270×108kwh,相当于年产原煤 5.6×108t。早在 1919 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书中的“实业计划”部分内就已提出了开发三峡、改善川江航道、结合水力发电的设想。1944 年 5 月,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邀请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世界著名高坝专家萨凡奇博士来华,在中国工程师陪同下查勘了三峡,随后提出了“萨凡奇计划”。这是第一个比较具体的、可以充分利用三峡水能资源的计划。随后资源委员会组成了“三峡水力发电计划技术研究委员会”,并且着手进行部分勘测和调查工作。但是,三峡水力发电计划在 1947 年 5 月被国民党政府明令中止。1954 年汛期,长江流域出现了 20 世纪以来最大的洪水,解决长江中下游严重洪水灾害的威胁,成为治理长江首要而紧迫的任务。中央人民政府要求加快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研究,并决定在 1952 年成立的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从1955 年开始,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在原苏联专家协助下,全面开展了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与设计工作,历时 3 年,于 1957 年底基本完成。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中段,坝址在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下距已建的三斗坪水利枢纽 40Km。 1992 年 3 月 16 日,国务院向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 3 月 21 日,在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全体会议上作了《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的说明》。4 月 3 日下午,第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关于兴建三峡工程决议》通过。决议批准将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由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实施。长江三峡工程从最早(1919 年)由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提出,到 1992 年全国人大通过决议,已有 70 年的沧桑,其中调查了 50 年,勘测论证了 40 年,争论了 30 年。其中特别是工程方案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