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 1 千米=1000 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 1 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课前活动: 1、量出 100 米的实际长度,走一走大约有多少步。 2、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几分钟? 3、向家长了解一下从自己家到那里大约是一千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量出了 100 米的实际长度。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 100 米的?(米)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一米等于多少分米?1 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 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1 厘米=10 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 1 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 1 分米、1 厘米、1 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 (4)测量教室的长。 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唐山吗?如果要测量乐亭到唐山的距离,可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学生讨论,得知用米测量太麻烦了。) 师:对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乐亭到唐山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千米的什么知识? 提出学习目标: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2.千米的应用。 [说明:从测量本地两个城市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目标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 1 千米的长度。 1、 同学们手里都有一把米尺是 1 米长,用你手中的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 米?(板书:1000 米) 1000 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单位就是 1 千米。(板书:1 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 1000 次的长度正好是 1 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 100 米的长度,几个 100 米的长度正好是1 千米?板书:10 个 100 米的长度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