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善爱之师 谢凯歌 《爱的教育》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情,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书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 《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叫爱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它用爱塑造人,听到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去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这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医院的天使”。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齐启禄的小男孩,由于它的父亲到法国做工,在那里突然生病,因此住进了医院,他写信给妻子,妻子得信后虽然很担心,但因为家中有两个小儿子,不能分身,只得叫大儿子到医院看望父亲。孩子在医院却一直照顾着一个外人,最后不但不和真正的父亲回家,却要坚持照顾着那陌生人。爱自己的亲人是应该的,也是容易的,但如果一个人只懂得爱自己的家人,除了家人之外的人一概不爱,那他就是一个可悲的人,他并不是真正明白爱。通过读书,不仅使我认识到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则是培养人的专门劳动者。对此而衍生出一种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那就是热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恨铁不成钢”的爱,某些教师抱着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态度,对学习和品德行为不够好的学生,一味批评训斥,甚至采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这样的教育效果适得其反。记得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有厌学的情绪,上课常走神或做小动作,作业糊涂至极,甚至干脆不做。我屡次直接严厉的批评的他,没想到他不但不思悔改,情绪反而更加低落,一副无精打采、毫不在乎的样子,加之近段父亲重病在身,心情不好,我差点为之气昏。过后,我头脑渐渐冷静下来,回想自己的言行,才吃惊地感觉到对他的态度过于偏激并且简单草率。后来,我重新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揣摩他,抓住他爱表扬的特点,尽量找出他的闪光点,当老毛病再犯时,不是在一味批评他,而是避开这件事,表扬他爱动脑,爱劳动,有集体荣誉感,声音响亮。这样以来,他可来神了,身子坐得挺直,聚精会神,那节课的提问,他回答得正确而且声音十分响亮,课后的作业也做得不错。所以,经验告诉我不要动不动就批评学生,或用单调的罚抄、罚背、体罚等来对付学生。只要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越批评、越惩罚,越偏跟教师对着干的逆反心理。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学生不尊重的态度和行为,都是应当予以遗弃的。 教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