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修身为第一要事,奠定人生大格局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叫闵子骞的人,敬恭孔子的学问,前去拜孔子为师。刚去时,他的脸色干枯蜡黄,一副憔悴的样子。过了一段时间,脸色红润起来,人也越来越精神。孔子觉得奇怪,便问起原因,闵子骞说:拜老师之前,看到达官贵人锦衣玉食、宝马香车,而自己却生活清苦,心里不是滋味。现在,受了老师的教化,懂得的道理多了,那些华丽的东西再也不能动我的心了,因而心情平和,气血就好了。古人主张修身,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功能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更是修除个体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使自己成为意志坚定、心灵纯洁、道德超拔的“君子”。对于个人来说,修身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对于一个家族来讲,修身也是兴家之道。晚清重臣曾国藩不仅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还是一位严于修身的典范。曾国藩出生于湘中普通的耕读家庭,其祖父曾玉屏虽不是文化人,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是位私塾秀才。曾国藩幼从父学,自小就受到先辈的道德教化。据曾国藩《大界墓表》载,曾玉屏年少时好游玩,性情懒惰,“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长辈们讥讽他浮薄,将成为“败家子”。后来,曾玉屏幡然悔悟,“立起自责”、“终身未明而起”,苦心打理自己的家业,遂成为一位有德的长者。曾玉屏还总结了一套治家的方法,曾国藩的治家八字“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就是继承其祖父经验而来。由于祖父、父亲的言传身教,曾国藩把“坚持、勤奋、隐忍、慎独”作为自己修身的标准,从一介布衣到中兴名臣,使曾氏家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如曾纪泽、曾广钧、曾昭抡、曾宝荪、曾宪植等有突出成就的竟多达 240 余人,堪称中国家族史之奇观。古人修身,不仅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而且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孔子的学生曾子要求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说他每天要用三件事来要求和检讨自己:为人办事尽心尽力了吗?与朋友交往守信用了吗?老师的教导去实践了吗?每天常问自己,常找差距,督促自己做得更好。从前有一种“功过格”,在一张纸上画上许多格子,有的是三百六十格,一年用的,每天一格;也有一种是三十格,每月一张,一天一格;更有的是每天一张,上面有十二格,每个时辰一格。每天做完事情之后,睡觉之前,要静坐思过,有做错的地方,用笔墨在格中点一个墨点;如果做了好事,则用朱笔在格中点一个红点。这样天天反省,久久为功,逐渐达至“修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