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美国儿科权威 詹姆斯博士说过:“依赖本身就是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由此可见,当前少年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他们的成长还是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对孩子的溺爱、娇惯的家庭又为数众多,因而使得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下降。有的二、三年级的小学生不会自己穿衣服,鞋带松了也不会自己系;有的不会扫地,擦桌,值日也完成不好;甚至连红领巾也要妈妈帮忙戴,如果散了,就尺能放在口袋里等着别人帮忙助了。如此现状,不得不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学校,教师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我认为培养小学生的自制自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为此,教师应该认真地上好劳动技能课,让学生在游戏、实践中把书本中的一个个生活习惯的训练做到,做好。例如学生在学了穿裤子,衣服和叠被子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在班队活动中进行“生活自理大比赛“中队活动,让学生通过竞赛增加了信心,并付诸于日常生活中去。教师还要在课余中,发现学生的细微的变化和微小的细节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让他们能够自立地完成,如戴红领巾、系鞋带,翻正领子等。二、争取家长的大力配合。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学校与家长密切配合,让学校学的在家中得到延伸,因为家里才是学生施展“才能”的最好“地阵”。只有家长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教育。家长一定要放开手脚,不要对孩子的锻炼行为过多的干涉,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使孩子形成心理惰性和依赖性格。还可以通过家访活动,利用家长来教育学生。家长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当然,这样的家务劳动不是“全天候”的,而是定期、定项目的,并且可以和父母一起做,以不影响学习为准,目的在于培养生活技能、劳动精神和家庭观念。三、转变孩子的思想。让小学生从思想上转变过来,改变他们在家依赖父母的思想。通过每周的班会课,渗透自制自理方面的思想,教育他们平时要学会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如:整理自己的书包,保持个人的清洁卫生,勤洗手洗头,家务的料理等。较小一些的学生可能会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