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瘤病毒类药物临床试验设计指导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2020 年 8 月一、概述 1二、临床试验设计要点 2(一)受试人群 2(二)给药方案 21.......................................................................................................................给药途径 22.......................................................................................................................剂量探索 33.......................................................................................................................给药次数 34.......................................................................................................................联合给药 3(三)药代动力学、免疫原性等其他探索性研究 3(四)疗效评价 4(五)安全性评价和随访 4三、风险控制 4参考文献 51溶瘤病毒类药物临床试验设计指导原则一、概述溶瘤病毒是指可能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内复制进而裂解肿瘤细胞,但不影响正常细胞的一类病毒,包括不同的 RNA 和 DNA 病毒,可以针对多种类型的肿瘤。其治疗肿瘤的机制在不断研究中,目前比较公认的几种主要机制为:病毒在肿瘤细胞中通过自身增殖直接裂解细胞;通过溶瘤病毒本身调控肿瘤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死亡;通过溶瘤病毒携带的相应药物或分子杀伤肿瘤细胞;通过裂解的肿瘤细胞释放的肿瘤特异性抗原,激活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增强全身抗肿瘤效应;通过感染肿瘤细胞在肿瘤细胞内激发抗病毒免疫机制,释放多种抗病毒因子和炎性因子,促进该肿瘤细胞或周边肿瘤细胞死亡等 [1]。早在上世纪中期,溶瘤病毒开始被尝试用于肿瘤治疗,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溶瘤病毒类药物在多种恶性肿瘤等中的治疗潜力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迄今为止已有多个溶瘤病毒药物获得不同国家的药品监管部门的上市批准,应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如 2015 年溶瘤病毒药物 T-VEC 国外成功获得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初次手术后复发的不可切除的皮肤、皮下和淋巴结病变的黑色素瘤,这进一步推动了溶瘤病毒类药物的研发[2]。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的溶瘤病毒其亲本株主要有腺病毒、疱疹病毒、痘病毒等 [3]。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提高这些病毒的潜在效力或安全性,还对溶瘤病毒进行基因修饰。溶瘤病毒根据病毒种类不同,可通过局部或全身给药,目前适应症以实体瘤为主。在肿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