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教学设计设计思路:《人琴俱亡》是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至爱亲情”单元中的课文。这篇文言文较为浅易,字面理解可以由学生自主阅读后基本解决,教师只需用较少的时间进行纠正、补充。课堂时间可以更多地投入赏析课文的环节。为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文言文时易产生的枯燥感,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课文导入时配乐讲述《高山流水》的故事,疏通文意时注意引导小组内、班内的互动,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课文中兄弟情谊的理解是课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自己的兄弟死了,子猷却“了不悲”、“都不哭”,这种特有的表达方式同样是极度悲哀的表现形式,但学生理解起来有较大的难度。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寻求合适的解答。加强对课文的朗读,注重感情的体会。子猷的举动体现出的是“魏晋风度”,在总结拓展的环节中比较阅读《任诞》一文,既能帮助学生理解“魏晋风度”,又能加强学生对同等难度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整理有关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注重知识积累。最后将手足之情迁移至同学情,以引起学生更多的情感共鸣。教学目标:㈠知识储备点: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笃、索、舆、径、素、卒等,常见文言虚词:而、了、既、俱等。2.熟读全文。㈡能力培养点:培养学生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㈢情感体验点:理解深厚的兄弟情谊,珍惜自己拥有的兄弟姐妹情、同学情。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培养学生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理解深厚的兄弟情谊。难点:深厚的兄弟情谊在本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借助课文下注释和手边的参考资料疏通字面意思,标出有疑难的地方;查询有关王羲之父子三人以及刘义庆和《世说新语》的情况。教师准备:下载音乐《高山流水》《相亲相爱》等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幻灯片)辅助教学。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1一、情境导入(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师:琴声悠悠,载我喜忧。同学们听到的这首动听的乐曲就是我国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我给大家讲一讲有关《高山流水》的故事……琴声为心声,知音为知己。当年一曲《高山流水》,留下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友情佳话。那么,琴声仅仅是友情的载体吗?不,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人琴俱亡》,我们不难发现,那古琴,那琴音,同样是兄弟间骨肉亲情的载体。二、了解作者和作品出处提问:本文作者是谁?选自哪本书?兄弟俩是谁?他们的父亲是谁?(课前要求同学们从多种途径查询有关王羲之父子三人以及刘义庆和《世说新语》的情况,课堂上同学们以抢答的形式展开)明确:作者是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王子猷(王徽之)和王子敬(王献之)是兄弟,他们的父亲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三、学会正确诵读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1)注意字音和朗读节奏。(2)注意老师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感情。2.自读。检查难读字的注音:猷(yóu)舆(yú)掷(zhì)恸(tòng)丧命(sàng)奔丧(sāng)3.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四、学会翻译、理解1.学习小组内交流重点字义、句译的预习情况,互相补充并找出仍有疑难的地方。2.就疑难词义、句译在班内互问互答。(注意营造热烈的互动氛围)教师点拨、总结。(电脑出示一些重点词的讲解)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病)重)(表承接,不译)(总,竟)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动词,说话)(完全)(要)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向来,一向)(已经)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于是,就)(气息终止,死亡)(死)3.指名两人分段翻译课文。注意点拨重点句翻译:2(原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译文)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原文)此已丧矣。(译文)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原文)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译文)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