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农业保险中有效需求与供给不足的效用层面分析VIP免费

农业保险中有效需求与供给不足的效用层面分析_第1页
1/11
农业保险中有效需求与供给不足的效用层面分析_第2页
2/11
农业保险中有效需求与供给不足的效用层面分析_第3页
3/11
0123456789万农业保险保费(万元)赔款及给付(万元)图 1 1982-2002 年中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与赔付金额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982-2004农业保险需求不足效用层面的一个解释及实证研究张跃华 顾海英 史清华1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系,上海,200052 摘要:我国农业保险起始于 1930 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实验,情况仍然并不乐观。对于农业保险的需求不足状况,本文从效用层面的角度对其给予解释。假设农民在收入没有达到一定阀值时,其对于风险的偏好随着收入或者财富的增加而趋于规避。因而,对于中国农民来讲,其对于风险的偏好在低收入时往往趋于风险中性,因而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不倾向于使用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生产中遭遇到的自然风险。关键词:农业保险、需求不足、市场失灵农业保险在我国自从上世纪 30 年由上海银行和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试验所在安徽和县帮助农民组成了耕牛保险协会,开辟了农业保险的先河以来,断断续续经历了 50 年左右的实验。但是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仍然令人非常不乐观,农业保险的参与率过低,同时对于农业保险的供给也处于急剧萎缩态势(见图 1)。很多学者提出中国农业保险处于一种需求与供给双冷状态。这种市场失灵状态不仅国内存在,国外同样出现了相似的现象。欧洲和美国等国家自 30 年起也进行了农业保险的试验,同时美国等国家已经将农业保险作为了一种支持农业的重要工具,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理论问题没有解决。由于很多国家实行的是自愿投保,比如美国,即使国家给予很高的保费补贴,其农业保险参与率仍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对于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问题以及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中外学者进行过深入地讨论。本文则从另一个角度,从农民对于风险的偏好随着财富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这个角度对中国农业保险需求不足问题进行效用层面的分析。一、农业保险市场失灵文献回顾国外对农业保险从农业经济方面的理论研究自上世纪 30 代就已经开始。Wright 和Hewitt(Wright and Hewitt,1994)发现,历史上尝试使用私人来承担农业保险多重险的尝试无一幸存。对于所有险和多重险,基本上都由政府来直接或者间接经营。1970 年以后,运用经济理论在解释为什么会出现私人多重险和一切险保险市场的失灵问题时,理论界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首先,由于农业风险具有系统性风险的性质,其覆盖面和灾害深度较为严重,因此,保险很难克服这方面的困难。其次是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而讨论较多...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农业保险中有效需求与供给不足的效用层面分析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