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书转向教人李伟文 这些年来,全世界各国都不断在检讨与调整各自的教育内容与制度,但是似乎都找不到确切的答案,我想,原因大概是我们已身处于大实验的时代,复杂,高速、跨国界的空前巨变,没有法规可循,也没有前例可引导,这种环境的快速变迁,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已超过个人可以理解和承受,相信这也是造成家长在陪伴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焦虑的主要来源。在这种断裂的时代,或许正如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邦所说的:“人类若想要有一个看得清楚的未来,决不会是靠过去或现在的延续达成。”但是每个人都读过书,都受过教育,因此我们往往不自觉地会将自己的经验套用在孩子的身上,但是家长当学生时已是二十年前了,用当年的观念与教材教现在的孩子,却期待他们面对二十年后的挑战,如此大的时间落差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经济学大师凯因斯曾说:“发明新观念并不困难,难就难在旧观念里跳脱出来。”这是对我们很大的提醒。美国的教育部长曾经指出:“2010 年需求最大的十种工作,在 2004 年时根本不存在。”的确,孩子长大后,亦即十年二十年之后的世界,还有那些产业存在,还有那些工作,使用的科技与工具技术,现在根本就还没有发明出来,我们显然无法教导孩子现在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过去以至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并不足以应付未来,那么,什么是孩子面对未来竞争所需具备的能力呢?我认为二十年或三十年后的世界,可能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与面貌:观点一,未来如同此时此刻的现在一样,世界是平的,全球化的竞争加剧。观点二,二十年或三十年后,在气候变迁与后石油时代影响下,世界经济走回区域或部落经济,在地产业以及绿领工作兴起。面对现阶段的全球化竞争,我们学校的课程早已没用,因为这些课程是针对十九、二十世纪的工厂需求所设计的,培养的是一致化的人才,因此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让每个毕业生具有规格化的知识,可以适合生产线使用。但是现在社会的需求强调人才的多元差异,因此重点应该从教书转换到教人,老师的角色应该不只是给予正确答案,而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鼓励他们发挥思考能力与创造力,从实务经验中探索世界,包括做志工,参与社团活动,实习,甚至做交换学生,国际交流等等,以及更多的社会关怀与公共参与,从中获得足以面对挫折的信心与勇气。这种从实际经验中获得调整自己,迅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可能是面对全球化竞争真正的能力。有机构曾经根据时代变迁提出五大就业能力:跨领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