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杨礼赞》看“象征”《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作者在这里描写的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从“干”、“枝”、“叶”三方面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白杨树的正直、倔强、不折不挠。字里行间充溢着激情,让我们极为鲜明地感觉到作者是用白杨在“表现”着一种人,“表现”着一种精神。果然,作者又以不可压抑的情感告诉我们,他的目的决不是只写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这里作者用四个反问句层层深入地点破了白杨树所“表现”的意义。“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象征北方农民;“傲然挺立”象征守卫家乡的哨兵;“靠紧团结”象征抗日军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战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最后,作者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通过对白杨树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北方农民,同时也歌颂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革命精神。这里,“白杨树”是“形”,其所折射的品格和精神是“神”。作者赞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但又不便直说,而是采用这种含蓄的形式来表现,这种形式就是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者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也就是“借此言彼”。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一般来讲,象征的手法有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是像《陋室铭》那样,让读者在诗与文的不言之中去体会其象征之意,一种是像《白杨礼赞》那样,直抒胸臆地点出象征之意。我们在写作中运用象征手法,关键是要能够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找准象征物的具体形象与被象征的思想或感情(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才能展开合理而又丰富的联想。像《白杨礼赞》,本来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是毫无关系的,但由于作者把握住了白杨树的特征,找到了它与被象征物的相似点——白杨树同北方农民无论是形象,还是气质,都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所以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再比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