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文类一、材料选择通过选择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表现文章主旨。可能在一篇文章中选择几个历史人物或事件;也可能只选择一个人物或历史片段展开描写。二、写作特点(1)多人物多事件的内容,选注意材料间要同中有异。围绕同一个中心这是“同”;材料各自有不同的侧重和表现力,这是“异”(2)用历史人文写作不是写历史故事。这里基本的历史事实是真实确切的。但人物的细节是文学的;文章的行文结构是文学的;文章中的情景画面是文学的;叙事的细节过程是文学的。(3)特别提醒:这类文章对语言的要求很高,如诗如画,文章语言凝练厚重,感染力表现力都是很强的。三、写作注意这类选材最容易落入的误区是:人云亦云,对所写的历史人物(事件)并不熟悉,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无血无肉,很干涩;铺开太多太大,写出来的文章缺少细节性,缺少画面感;将文章写成历史教材,空洞评价议论,缺少感染力。佳作欣赏生如夏花似乎,生命如征程,人的一生注定疾步匆匆,从古到今……回眸处回眸处,历史的光芒穿刺迷眼,我似乎可见远古的蛮荒处夸父那如飞的箭步,踏破尘土,踩碎气象,朝着那火红的太阳永不停息地奔跑着。奔跑的力量震烈了山河,震出了世界,那不曾停下的步子带领着人类走出了矗立的谷,万尺下的深渊,走出了文明之路。侧视时侧视时,我看见那峥嵘岁月里,孙中山奔走于乱世镇静的脚步,那脚步曾停留在李鸿章的府衙,曾踏上过北上的火车,曾奔跑于起义的山冈之上。那不知疲倦的奔跑的姿势,终使他赶上了时代的浪尖,冲碎了千百年来不变的封建桎梏。凝神望凝神望桥上车水马龙的过往,以卞之琳《断章》中的姿态,时而见到孩童背着手执着这样那样的器具快步走在去补习班的路上;或是看到小商小贩背着行囊跑向欲走的公交车时的情状;亦或见到笑脸洋溢的成群的老人们迎着朝阳一路小跑……似乎谁都在跑,都在追赶着什么,那跑动时被风吹起的发丝,顺颊而下的汗珠,鞋上溅起的水花总是给人生命的蓬勃之气。静思之,不觉置疑,那永远保持不变的奔跑状态从何而来?是因为夸父对太阳的渴望吗?是孙中山对现实的不屈吗?是小孩对前途的希翼吗?还是那生活的艰难所需,或是那不服老的心呢?再思量,不禁顿觉,人的一生好似征程,每个人都背着该负的重跋涉奔跑。奔跑即为生命的历程,而最重要的是,那些奔跑的姿态背后,是人们对生命不被磨灭的追求!再回眸处,再侧视时,再凝神望,生命的价值熠熠生辉,征程中,我们奔跑着,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迹,怀着独一无二的心情,追着太阳,追着浪潮,追着生命,追向心中的夏花灿烂处。如夏花般,开得无比绚丽。我依然懂您深夜,浮风,雨点。夜里,我被敲打的雨点惊醒。望四周,伸手不见五指。打开窗,触摸着丝丝夜风,收集这点点雨滴。于是,这夜,这风,这雨引我无限的遐思……春意无绝夜里,水上,楼台。一丝微风透过木窗,拂过一张失意的脸。窗外,下着蒙蒙雨。你坐在窗前,静静地望着不远处的桃树,品着淡雅香醇的美酒,时而吟诗,时而微笑,即使已是深夜,却了无睡意。醉了,你醉了,你不仅醉在这夜雨美酒中,更陶醉于这盎然春意。你用手抚着风,看着桃花从枝头飘落到河面,又随河面的涟漪潇洒而去。于是,你一气呵成,吟诵出这千古名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意无绝,无绝春意。家愁绵绵雨夜,秋池,愁思。巴山,夜里,倾盆大雨拍打着芭蕉。河水已经涨过横跨两岸的小木桥。“如今已是深秋,而我却不能驾车回乡,不知爹娘身体是否安康,娘子是否相思成疾啊?”你在被雨打湿的门檐下坐着,凛凛秋风飞过你的愁眉,吹乱了你双鬓的发髻,吹乱了你的思绪。“何当共剪西窗,却话巴山夜雨时”,漆黑的夜掩盖不住你不断落下的泪水,绵绵的家愁萦绕在倾盆大雨之中……流水的故事我是一条鱼,妈妈总是这样说。是的,因为我对于水有一份特别的钟爱。我喜欢站在溪水边,看它们潺潺地从我面前流过,看它们起起落落,感受生命的灵动。我喜欢触摸流水,感受生命的鲜活。我喜欢听流水拍打石头的脆响,因为它正在叙述动人的故事。时光斗转,流水把我带到了一座孤楼前。我看到了楼阁上一个消瘦的面孔,那是李煜。他哀婉地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