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思路结合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了“我心归去”教学设计方案:由比较导入——整体感知——问题导学——合作学习——归纳总结——实践应用六部分构成,即承接上篇课文,使用比较的方法导入新课,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通过层次划分,把握全文,以达到整体感知,以回答问题的形式逐段学习,锻炼学生提炼信息能力,在基本熟知全文后,进行归纳总结,以达到情感升华和反思,最后以实践的方式为学生所用,以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文本分析《我心归去》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本专题通过古今中外有关家园的文本对故乡这一人文母题经行梳理。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一共有8个自然段,分为两层。第一层写作者在法国访问时的情形和感慨;第二层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文章虽不长,但语言很具有哲理性。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异国生活体验,思考母语之于人的意义,品读作者在表达独特的故乡之思时所用的饱含情感、富含哲理的语句,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探究“故乡”的文化内涵,以及“故乡”之于人精神世界的滋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学习者分析本文的学习者是高一学生,对语文有着深厚的涵养,加上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具备了鉴赏一般散文的能力,能够通过把握文本的关键词句来理解作者的意图。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具雏形,但是由于阅历尚浅,与饱经沧桑的作者有一定的情感隔阂,对于文章的深入分析、归纳总结、感悟思考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能进一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点。2.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3.学生能够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风格。4.学生能通过对文本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故乡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类精神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5.学生能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深入生活,收集资料,创设写作情境,综合运用散文的表现手法开展写作实践。6.学生能自主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小型主题演讲。教学重点:1.通过师生共同合作,以鉴赏方法为主线,体味作者浓重的思乡之情,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2.深入探究文中蕴含的故乡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类精神的滋养。教学难点: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所蕴含的哲理,感悟散文写作手法,运用到学生自己的写作之中。教学方法引导法、探究法、讨论法课时计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深处动乱的老舍同志用淳朴自然的语言表达北平深沉的爱。那么别人是不是采用相同的方法呢?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呢?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来欣赏一下韩少功先生的《我心归去》,体味不一样的异国他乡的旅人对故乡的绵绵思念之情。作者简介韩少功,1953年生,为湖南省长沙市人。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译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部分作品多次在中国内地及台湾获奖,并有英、法、意、日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海外出版发行。2000年,他的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本文作于2000年,选自《然后》,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解题本文题目为“我心归去”,是一个主谓短语,意思易懂,那么作者身在何处,心要归去哪里?异乡(法国—圣•纳塞尔)——故乡(中国—长沙)(作者身在法国,心归故乡)整体感知。这篇文章的结构简单,主要是异乡与故土,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将全文划分为两层意思,把文章分为两部分,并概括各层意思。1-4自然段:写自己客居巴黎的情形和孤独、寂寞、无助之感。5-9自然段: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文本细读一、第一层:(第1-4段)1.请同学概括第1段段意。(介绍客居巴黎的住所)文中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