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艺考文学艺术常识(文常)备考课程编导艺考文常笔记精要中国戏剧第一章先秦到六朝中国戏曲萌芽于原始歌舞,是由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等多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先秦到六朝主要是戏曲的萌芽期。第一节原始到商周一、原始歌舞原始时期出现了以装扮为主要艺术手段的歌舞活动,其体现出艺术发生之初的几个特点:一、是对生活的模拟表演;二、具有综合性,歌唱、舞蹈、器乐结合;三、具有娱神的仪式性。二、巫傩祭仪商周时期,歌舞由集体活动发展成少数人的娱乐,出现了以娱神为目的,兼以娱人的巫觋表演,在南方尤为兴盛。巫傩是盛行于商周的一种逐鬼除疫的祭祀仪式。据淮南子记载,其核心人物是“方相氏”。秦汉以后,傩祭宗教色彩淡化,逐渐显示娱人的特点。到宋代宫廷傩舞中,方相氏已由将军、门神等代替。第二节春秋到南北朝戏剧一、俳优春秋战国时期从巫觋中分化出“优”,或称“俳优”、“倡优”。他们是宫廷中专攻帝王声色之娱的职业艺人,擅长歌舞模仿,一般由男子充任。《史记•滑稽列传》中有“优孟衣冠”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先秦俳优的状况。二、角抵戏汉代出现了“百戏”,其中以“角抵戏”最引人瞩目。角抵戏源于上古祭祀战神蚩尤的舞蹈“蚩尤戏”,最初指两个人徒手搏斗以角力之大小的武术表演。西汉以后演变成一种有固定内容和情节,又角力者装扮人物的故事表演。当时最著名的角抵戏是《东海黄公》,它已经具有了角色扮演、情节、假定情景和较强的娱乐性,可谓中国戏曲的萌芽。三、歌舞戏南北朝末年,出现了呈现戏曲雏形的歌舞戏,代表曲目有《拔头》、《大面》、《踏摇娘》。这些歌舞戏中已经呈现出“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国戏曲的典型特征:有人物化妆表演、有问答对话、有线索单纯的故事、有戏剧冲突的情节等。第二章唐、宋时期第一节隋唐戏剧隋代增设剧场、成立乐曲机关促进了戏剧的发展。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为戏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首先,《拔头》、《大面》、《踏摇娘》等歌舞戏继续流行,不过经过革新后更具有戏剧性,体现在:一、踏摇娘表演者由男角色变为女角色;二、增加“典库”调弄,表演者由两人增加到三人;三、添加了乐器伴奏;四、增添了一些科介;五、除伴唱还增加了说白。其次,开始流行参军戏。初唐参军戏主要有两个角色:参军和苍鹘,也是被戏弄者和戏弄者;表演有了一定格式。中唐以后,参军戏与歌舞戏结合,产生“陆参军”。它由一人主唱,其它人配合表演的体制,可谓开了元杂剧的先河。第二节两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