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麻醉病例讨论示范“杜非合剂”引起神经精神症状1 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 (成都610041)吴嘉宾刘斌病史摘要患者女, 23 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2 天”以“急性阑尾炎”收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较好,体温38℃,心、肺正常。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肾功、生化正常。拟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麻醉前未使用麻醉前用药。病人入室监测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后行 T11-12 穿刺,穿刺顺利,向头侧置管3cm。给予试验量 3ml测试平面无误后,给予足量局麻药,麻醉平面稳定在T5-L 2, 病人心电无改变、血压轻度下降后恢复,脉搏血氧饱和度一直维持在97%以上。手术开始前因病人紧张,静脉给予杜冷丁25mg,异丙嗪 50mg,并面罩给氧。病人烦躁不安,伴有肢体不自主运动,给予安定10mg无效,持续 5 分钟,缓慢静脉给予异丙酚100mg后,病人入睡,症状消失,醒来后恢复正常。测试麻醉平面无改变,追加局麻药后顺利手术。烦躁期间脉搏血氧饱和度正常。体会硬膜外麻醉中静脉辅助应用“杜非合剂”导致精神症状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常见, 而在年轻病人中鲜有报道。 本例所发生的精神异常与使用异丙嗪有确定的关系。2 异丙嗪是吩噻嗪类药物, 具有不同程度的镇静和镇吐作用,与哌替啶合用称“杜非合剂”, 是常用的硬膜外麻醉的辅助用药。当其在中枢阻滞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受体, 就使该部位的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在功能上处于相对优势,导致基底神经节功能紊乱,引发锥体外系症状。本病例术前没有运用苯巴比妥及抗胆碱药物,病人无基础镇静作用,中枢胆碱能系统没有受到抑制。术中使用异丙嗪50mg和杜冷丁 25mg后,加之病人对中枢多巴胺系统抑制剂较为敏感,产生了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而导致烦躁。静脉给予安定治疗,由于安定起效较慢,短期内无确切疗效;给予异丙酚后,大脑皮层受到全面抑制,病人情绪逐渐稳定。通过本病例我们体会到: ①硬膜外麻醉前常规应用巴比妥类镇静药,不仅可以降低局麻药的毒性反应,还可以减少此类副作用的发生。②术中发生此类精神症状后,应保证充分的氧供,维持基本生命体征的稳定。 ③给予超短效的静脉麻醉药如异丙酚,可以迅速消除症状,但剂量不宜过大,同时应注意呼吸和循环功能的监控。华西麻醉病例讨论 -5女,47 岁,因张力性尿失禁作盆底修补术、子宫肌瘤及会阴部包块作子宫肌瘤及会阴包块切除术而入院,术前一般情况良好, 麻醉选择持续硬膜外麻醉, 经腰 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