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概况中线工程总干渠从丹江口水库河南省淅川县陶岔渠首引水,至北京团城湖,输水总干渠全长 1267km,天津干渠从河北省徐水县分水至天津外环河,长154km。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我省既是水源地又是受水区,是渠道最长、移民最多、占地最多、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份。在我省境内包括丹江口水库库区工程和输水总干渠两部分。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新增淹没面积302.5 平方公里,其中我省境内新增淹没面积为144 平方公里,占地 21.7 万亩,淹没影响房屋面积258.4 万平方米,需搬迁安置移民15.7 万人;总干渠在我省境内 731公里,流经 8 个省辖市, 21 个县(市),占地35.5 万亩,其中永久占地18.1 万亩,临时占地 17.4 万亩,需拆迁房屋 208 万平方米。拆迁涉及人口5.5 万人;年调水量 95 亿立方米,分配我省用水量37.69 亿立方米;主体工程静态总投资1367 亿元,其中我省境内投资约670 亿元。我省受水区内规划供水城镇为43 座,其中 11 座省辖市市区、 7 座县级市和 25 座县城,输水形式采用管道为主,计划2010 年与主体工程同步建成。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从1952 年 10 月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南水北调的伟大设想,到 1992 年 10 月党的十四大把南水北调列入我国跨世纪骨干工程,再到2002 年 12 月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历经五十余年的规划设计、科学论证和反复比选,最终形成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工程实施方案。通过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四横三纵”的中国大水网总体布局,实现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十分有利于在更广范围内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建成后总调水规模448 亿立方米,几乎相当于新增加一条黄河,对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局面,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建设不仅事关国家南水北调总体工程建设大局,而且事关新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河南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工程规划一是有利于提高我省水资源保障能力。我省天然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41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 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全国第22 位,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 ,属极度缺水省份。我省既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