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科教学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科教学 实行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教育理念是灵魂,教材建设是关键,教师素质是根本,课堂教学是核心,教学评价是导向,现代化技术是推进器 . 2001 年 42 个实验区 0.5%-1%2002 年 570 个实验区 18%-20%2003 年 1642 个实验区 40%-50%2004 年 70%-90%2005 年 100%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推进了解新课程 高中新课程实验规划 (2004年 )时间实验省区数起始年级学生所占比例2004 年秋季413%2005 年秋季8~1025%~30%2006 年秋季15~1850%~60%2007 年秋季原则上起始年级全部进入了解新课程 了解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推进 2004 年 广东、山东、海南、宁夏2005 年 江苏2006 年 福建、浙江、安徽、辽宁、 黑龙江、天津 新课标提倡自主 贴近学生生活探究 培养创新能力合作 倡导交流习惯这是我们过去比较薄弱的, 应该加强! 1 学科观 教材的内容变化 —— 新教材 2 学习观 建构主义 有效的学习方式 —— 自主性 3 教学观 结构主义 现代的课堂范式 —— 动态性 4 教育观 人本主义 新型的师生关系 —— 人本位更新理念 从文化的高度俯视数学;从哲理的高度透视数学;从艺术的角度赏析数学;从科学的广度把握数学.数学有三个层面: 作为理论思维的数学——数学提供了理论思维的范式,提供了完善的方法论.它是由人的思维构造的理论体系,它的成果构成了其它自然科学的基础. 作为技术应用的数学——目前数学已由科学技术深入到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科学的一切领域. 作为文化素养的数学——学生可能一辈子不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但是数学素养将陪伴他们一生,因为数学思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例说学科观——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 建构主义具有认知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身份,作为认知理论的建构主义主张“所有知识都是被建构的,包括认知结构”. 皮亚杰的两种建构:“同化”与“顺应” 对客体的认识是一个“同化”的过程,即如何把对象纳入(整合)到已有的认识框架(认知结构)之中;也只有借助同化过程,客体才获得了真正的意义.从而,认识就并非是思维对于外部事物的简单、被动的反映,相反,事实上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与此同时,认知结构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发展与建构的过程,在已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容纳”新的对象时,主体就必须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变革以使其与客体相适应,这就是“顺应”.学习观 ----- 建构主义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