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干部关于考察材料性格描写与干部创优先进事迹汇编干部关于考察材料性格描写不少干部考察材料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考察材料千人一面。表现最明显的是三个“基本一致”:框架基本一致。一般是,第一段反映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政治表现,第二段、第三段反映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熟悉哪方面工作、工作实绩、事业心责任感等,最后一段是干部的“不足之处”。在最后一段之前还习惯于专设一段,东一句、西一句、拉拉杂杂地填补几句“为人正派,团结同志,有口头表达能力,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等比较抽象的内容。素材基本一致。例如,不管说被考察对象政治上坚定也好,强也好,考察材料基本上都是“能仔细学习邓小平理论、仔细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等内容。再如,说一个被考察对象熟悉经济工作,考察材料中不是说其“主持制定了‘九五’计划和 XX 年远景目标纲要”,就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推动两个转变”。写来写去,考察材料既没有上下之别,看不出被考察者是省级干部,还是地、县级的;也没有主次之分,看不出被考察者是主要领导,还是其他领导成员;甚至没有地域之差,看不出该地领导干部与它地领导干部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语言基本一致。如要说某干部组织协调能力强,例子不是“能团结一班人,善于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就是“能坚持民主集中制,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几大班子比较协调”。说某人作风深化,不是说其下“工厂”,就是到“农村”,要不就是“能深化基层调查讨论,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反映干部的不足,也总是翻来覆去那么几句话:“批判人有时注意方式方法不够”、“有时急一些”、“有时第 1 页 共 7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处理问题过于谨慎、魄力小一点”等等。至于被考察者到底有哪些特点,到底在哪些方面与他人不一样,则看不出。造成“千人一面”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是:有时考察任务急,要求快去快回,使考察工作蜻蜓点水,走过场。由于考察没深度,只好凭大体印象、既有“经验框框”凑资料,缺什么补什么,拼来拼去,交差的只能是一份内容“完整”的“大路货”。考察方法过于简单,没有真正摸准、吃透被考察者的情况。考察中,主要采纳个别谈话方式。该方式有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有时听不到真实情况。有的谈话人,或有“害怕”(怕反映情况外传后,被打击报复)、“应付”(事不关己,敷衍了事)等心理,或有“送神”(希望被考察者快点走)、“帮忙”(与之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