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论语》十二章 孔子(前 551— 前 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现在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 20 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从宋朝以来,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作品简介】【作品简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学而》)重点词语 译文:孔子说:学到的(知识)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修养的人吗?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说( yuè ):通“悦” ,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乐:愉快、高兴。知:了解,知道。愠( yùn ):生气,发怒。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传不习乎 ?” (《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办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过了呢?”日:每天。三:泛指多次。信:真诚,诚实,诚信。传( chuán ):老师传授的知识。忠:尽心竭力。谋:办事。省 (xǐnɡ) :自我检查、反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有 :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立 :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逾( yú ):越过,超过。矩 :规矩,规范。 耳顺:指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惑 :迷惑,疑惑。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通过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此做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