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详解分析课件contents目录• 西安事变的背景• 西安事变的经过• 西安事变的影响• 西安事变的评价• 西安事变的教训和启示01西安事变的背景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中国国民党内部对是否合作抗日存在分歧。历史背景0102政治背景中国共产党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中国国民党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重点围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社会背景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学生和民众呼吁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国民党内部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受人民抗日热情影响,决定发动兵谏。02西安事变的经过时间地点: 1936 年 12 月 12 日,西安。背景:张学良和杨虎城在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时刻,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蒋介石不但不接受他们的建议,反而调动大批军队围剿红军。张、杨二人出于义愤,决定发动兵谏。经过: 12 月 12 日晨 5 时,东北军卫队营营长孙铭九率领卫队攻入华清池,蒋介石从后山滚落摔伤头部,被孙铭九抓获,并送至西安新城公馆。同时,十七路军扣留了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李宗仁、李烈钧、张学良、杨虎城、于右任等国民党军政要员。至 13 日凌晨,蒋介石等被扣留在西安的国民党内右派军政要员已全部被捉获。事变的发生中共中央得知事变发生后,经过多方协商,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托,从延安飞抵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努力促成事变和平解决。国民党中央行政院急电张学良、杨虎城,同意和平解决事变,并任命张学良为西北“剿总”副司令,所部东北军缩编为四个师;任命杨虎城为陕西省主席兼西安行营主任等职。国际社会对事变普遍持关注态度。苏联和共产国际对张学良、杨虎城及中国共产党给予了多方支持和援助。英、美、法等国出于在华利益及对日关系的考虑,也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变。日本则视事变为破坏中国统一的又一次机会,千方百计支持蒋介石政府武力“讨伐”张、杨,营救蒋介石,借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共中央的态度国民党中央的反应国际社会的反应事件的进展蒋介石被释放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等的努力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12 月 25日,蒋介石获释后即回南京。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上飞机。蒋介石到南京后即扣留张学良。周恩来回到延安后,向中共中央汇报了西安事变和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