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课《现代诗歌二首》课件长春版九年级上教学目标 1.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作品的情感意蕴,形成自己的理解。 2. 体会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3. 学会运用比较阅读,鉴赏诗歌。教学重点 1. 理解穆旦诗歌所表达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2. 理解北方农村背景的寓意,感受其中蕴涵的痛苦。 3. 掌握比较阅读的一些方法。教学难点 1. 理解“炭火”“祖先”“灰烬”等意象表达的思想。 2. 理解重点句“一样地躺下,一样地打鼾”“我们的祖先是已经睡了,睡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正承接着雪花的飘落”。 3. 理解“人类的一个思想”的内涵。《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有许多以冬天为题材的作品,同学们知道哪些?(自由回答。) 通过刚才那些作品,我们不难看出,冬天在作品中往往给人寒冷、压抑、萧索之感,以冬为背景的作品,也往往象征着某种悲凉、残酷、肃杀的环境。有一位现代诗人,他喜欢写冬天,他临逝前的最后一首诗就题为《冬天》,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现代新诗史上最伟大的诗人——穆旦。今天我们将学习他上个世纪 40 年代的代表作——《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我们将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比较的诗歌同样以冬为背景——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学生自读,比较两首诗。 三、比较分析。 1. 学生讨论、交流。 2. 教师总结。 ( 1 )背景选择:艾诗选择“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为大背景,描写人民的悲惨命运。穆诗选取的是以“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风扫着北方的平原”为时空大背景,来抒发民族遭受苦难的痛苦之情。 ( 2 )意象选择:艾诗以北方和南方典型的人物活动为内容。 ( 3 )手法运用:艾诗擅长运用新鲜而贴切的比喻和形象而生动的拟人等手法: ( 4 )风格:艾诗自然晓畅而不流俗,感情真挚而不做作。穆旦诗歌突出的风格是沉郁顿挫而不悲观,含蓄蕴藉而不晦涩,更富有深沉、凝重、悲壮之感。 四、朗读背诵。 五、布置作业。 诗人穆旦是 20 世纪 40 年代“九叶诗派”中的佼佼者,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他命运多舛,一生颇富传奇色彩。请同学们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诗人的信息与作品,以《有一个诗人叫穆旦》为题,写一篇文章。(《金黄的稻束》) 一、导入新课。 假设同学们看到秋天田野里金黄的稻束,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