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功能不会破坏。 草原上适量放养牲畜,草原不至于破坏。 适度捕捉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也不会导致种群严重减小,更不会灭绝。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既有出生也有死亡,既有迁入也有迁出;阳光、温度、水分等无机环境因素也在不断地改变。 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但对于一个相对成熟的生态系统来说,系统中的各种变化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就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生态平衡的自我调节能力1 、生态稳定的特征:⑴ 、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⑵ 、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⑶ 、在各组成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却还能保持生态平衡,这是为什么 ? 2 、生态平衡的原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例如:一场大火过后,森林中种群密度降低;但由于光照充足,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种子可以萌发,迅速恢复成森林。 当河流生态系统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降解,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影响例如: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思考:这种调节能力对每个生态系统来说强弱一样吗 ? a .长江以南地区,针叶和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较多,若某种动物大量减少,甚至消失,仍可能由另外动物顶替它在食物链中的位置,从而生态平衡得以继续保持。 b .而长江以南地区人工营造的马尾松林,常因松毛虫爆发成灾,使成片马尾松死亡。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2.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关: 成分越繁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3. 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甚至导致生态危机。 例如:欧洲移民刚到澳大利亚时,发现那里青草茵茵,于是大力发展养牛。后来牛粪成灾,造成牧草退化,蝇类滋生,只得引进以粪便为食物的蜣螂,才使牧场恢复原貌。 1.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大有小的结论:② 人为因素:过度采伐、放牧、捕猎等例如:黄土高原过去不仅有茂密的森林,还有茂密的草原。但是,经过几百年的掠夺式开发,盲目砍伐森林和滥垦草原,结果植被破坏殆尽,引起水土流失,因而成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