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 何 对 待 课 堂 上 调 皮 的 学 生 当今社会,新课改已成教师的必要任务,但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学生会出现一些让你想象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加以正确引导,不能盲目的责怪与批评,现就我班的一些情况做一些浅见。话还得从一次家访说起。在一次家访中,我班学生李航的妈妈告诉我,她儿子越来越顽皮了,很喜欢改编别人的语句,甚至给他买了一块烤红薯,他也要随口编几句:“锄禾日当午,下地偷红薯。回家煮一煮,每块三毛五。”听完后我笑了,这个平时不爱“显摆”的小家伙儿,竟能把古诗纂改得如此押韵。除了思想有点怪怪的,甭说,还真有点味道。第二天,我把红薯带到了课堂上。首先,我声情并茂地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有关红薯留在我儿时记忆中的故事,又对照图片讲解了红薯的作用和价值,然后让他们各自说说对红薯的认识和看法。同学们被感染了,互相议论着,气氛很热烈。看到同学们来了激情,我把话题一转,带着神秘的语气对他们说:“同学们,我给你们朗诵一首有关红薯的诗好不好?”话音刚落,同学们竞鼓起掌来。等我刚把祁梓航的“绝版”打油诗朗诵完,班里就像炸开了锅,一些学生顾不上举手,就毫不留情地开始批判起来。“李老师,您太不严肃了,这是古诗吗?”“我也给老师提个意见,老师怎么可以去偷红薯!”“农民伯伯那么辛苦,我们怎么可以下地偷粮食呢”……我一边应答着学生,一边留心观察李航同学。只见他面红耳赤,极不好意思低下了头。看到时机已成熟,我打断了同学们的议论,进行了小结。首先我肯定了这首诗具有押韵、通顺的优点,并告诉同学们,是觉得好玩儿才这样写的,当时根本没想到那么多。同1学们马上“原谅”了我,我看见祁梓航又露出笑脸。接着我朗诵了《悯农》这首大家极为熟悉的古诗,讲解了作者创作的社会背景和意图,并与有关红薯的那首“打油诗”进行了对比,聪明的同学们马上说“打油诗”虽然是为了好玩儿胡编的,但表达的内容实在太低俗了。可见,面对同学们“恶搞”古诗,老师要用一种宽容、冷静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之所以喜欢“恶搞”古诗,因为好玩儿、搞笑,放松神经,并没有诋毁传统文化之意,在老师的耐心指导教育下,这种现象自然就不存在了。彭祚承是一个外表文静男孩。但入学没多久,所有任课老师都对其感到头疼,因为他无法在一节课上安静地呆上10分钟。他的特点一是好动,总是一刻不停地在动,好象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文具盒里的铅笔、橡皮、直尺等,都成了他...